项目化研思聚力 科学课提质增翼
——暨杨惠琴教师中高工作坊活动
近日,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盛桂兴老师围绕“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 如何提升实效”主题开展专题讲座,与我校科学教师一起共同探索项目化学习在科学课堂的落地路径。同时,杨惠琴老师主持的中高工作坊也同步围绕该主题开展研讨,形成 “专家引领 + 同伴互助” 的深度学习氛围。
讲座中,盛桂兴老师首先带领教师们 “回归初心”,重新解读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内涵。他强调,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核心知识、培养科学素养,并非追求形式化的 “高大上” 活动。结合实例,他详细梳理了活动项目、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三类项目类型,并指出日常教学应以学科项目为主,注重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实际,确保可操作性与实效性。
在项目设计与实施环节,盛老师给出清晰路径:从确定贴合教材与生活的主题,到制定分组明确的计划,再到实验探究、成果展示与反思评价,形成完整闭环。他特别提出 “六大设计原则”,强调项目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符合学生主体性、具备生活化与趣味性,同时兼顾价值性、可操作性与安全性。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他建议低年级开展“游戏化探究”,中年级设计“任务链”培养探究习惯,高年级聚焦“真实问题”提升综合能力,如“校园雨水利用小工程师” 等案例,为教师提供具体参考。
针对当前项目化学习实施中的常见问题,盛老师提出五大改进策略:基于教材转化项目主题,如将《常见植物博览会》转化为“植物博览会导赏员”项目;分学段分层设计任务,匹配学生能力;搭建工具、方法、情感等多维度“过程支架”,助力每位学生参与;以单元问题驱动学习,设计阶梯式子问题;优化多元评价体系,关注过程性与反思性评估,而非仅以成果论优劣。
同步开展的杨惠琴老师中高工作坊,则以“项目化学习实操落地”为核心,组织教师们围绕讲座内容展开分组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案例,分享项目设计中的难点与突破点,如“馒头里的小世界”跨学科项目如何整合科学、数学、劳动学科知识,“喂鸟器设计”项目如何引导学生在试错中优化方案。工作坊还通过案例剖析、评价工具设计实操等环节,帮助教师将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为后续项目化学习的常态化开展奠定基础。
此次活动为我校科学教师搭建了优质的学习交流平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指导,有效助力教师提升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能力,推动小学科学课堂从 “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