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法为钥,探时间之秘 —— 樊睿媛老师工作坊活动


发布人:李萍,点击量:191 次,发布日期:2025-10-20

以历法为钥,探时间之秘

—— 樊睿媛老师工作坊活动

2025年10月10日下午,一场围绕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精彩教学活动在建平实验小学阶梯教室举行。本次授课由本校张瑜倩老师担任,樊睿媛老师工作坊全体成员到场听课,共同聚焦时间单位教学的创新路径。

课堂伊始,张瑜倩老师以“复习引入”环节自然衔接学生已有的“时、分、秒”知识基础,引出“年、月、日”这一更大的时间单位概念。通过呈现星象运动与历法发展的素材,她引导学生从地球自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科学原理出发,自主提炼“一日24小时”“一年12个月”“一年精确时长约365天5小时48分46秒”等关键数学信息。这一设计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单位与天体运动的紧密关联,为后续学习奠定科学认知基础。

在“探究大月、小月”环节,张老师以“一年365天如何合理分配到12个月”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思考与推理。结合古罗马历法演变的历史素材,到恺撒规定单数月为大月、双数月为小月,再到因2月“不吉利”减至29天,以及奥古斯都为彰显权威调整8月天数并再次缩减 2月天数,学生在一次次调整年历表格的过程中,逐步理清大月(31天)、小月(30天)的划分逻辑,深刻理解“2月为特殊月”的由来。这种将数学知识与历史故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意识。

“探究平年、闰年”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张老师通过“计算差值—思考补法—规律总结”的层层递进设计,帮助学生化解认知障碍。她先引导学生对比“一年365天”与“精确时长365天5小时48分46 秒”的差距,提出“少的时间如何补回”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学生提出“每四年累积约 24 小时,可补一天”的猜想后,张老师借助“公元 1-12 年 2 月天数填写”的互动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每四年在 2 月加一天”的规律,进而明确平年与闰年的定义。

随后的“记忆方法”环节,张老师分享了“拳头记忆法”和“儿歌记忆法”,帮助学生快速巩固大月、小月、特殊月的知识;“解决问题”环节则以“牛奶过期日期推算”为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实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课堂最后,张老师拓展介绍了我国传统历法——农历,通过素材呈现农历 “朔望月”“置闰规则” 及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农历的优势与劣势,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历法知识,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课后,樊睿媛工作坊成员围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效与优化方向展开热烈研讨,结合教学细节提出针对性评价与建议,核心观点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1.“探究大月、小月” 环节中,学生多次通过操作 PAD 来调整年历表格,耗时较长,可对流程进行优化。建议将 “填写月历表格”调整为“口头问答+小组讨论”的形式:先引导学生计算“若将365天平均分到12个月,每月30天,剩余5天该如何分配”,鼓励学生提出多元思路(如将剩余天数放在前 5 个月、放在中间月份或间隔放置等),再组织学生对比不同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自主发现“间隔放置更合理”的结论。随后再自然衔接古罗马历法演变的历史素材(恺撒规定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2月因“不吉利”减至 29 天,奥古斯都调整8月天数并再次缩减2月天数),既让问答过程更紧凑,也能更好地把控课堂时间,提升探究效率。

2.“探究平年、闰年”环节中,当学生提出“每四年累积约24小时,可补一天”的猜想后,需进一步细化“补法”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为何将额外一天加在四年中的最后一年”。可通过拆解“时间累积过程”辅助理解:第一年累积约6小时,第二年累积2个6小时(12小时),第三年累积3个6小时(18小时),第四年累积4个6小时(24小时),此时恰好累积出 1 天,因此将这 1 天补在四年中的最后一年,让学生清晰感知“四年一闰”的数学逻辑,强化对平年、闰年规则的理解。

本次《年、月、日》教学活动,既是一次对时间单位教学的创新实践,也是一场聚焦 “教与学” 的深度研讨。张瑜倩老师以科学原理为基、以历史故事为脉、以生活应用为要,构建了生动且有深度的课堂,而工作坊的课后研讨则进一步为教学优化指明了方向。未来,全体成员将继续深耕课堂教学,探索更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涵养文化,推动学校数学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朱萍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