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结构化教学,助力学生自主构建数学知识大厦
——建平实验小学数学学科教研活动侧记
在“双新”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备受重视的当下,2025年5月6日下午,建平实验小学视听教室开展了一场聚焦“如何自主建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深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潘小明老师。潘老师长期扎根数学教学研究前沿,在思维可视化教学、结构化教学等领域成果卓著,其教学理念与方法为众多教师指引了前行方向,助力他们提升教学质量。浦东新区陆佩香小学数学工作坊、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樊睿媛名师工作室、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代表、杨园中心小学青年数学教师,以及建平实验小学全体数学教师共同参与,一同探寻从单元视角出发,以大概念教学为核心,构建问题链,推动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有效路径。此次活动由学校数学学科主任田桦老师主持。
潘小明老师以《10的再认识》和《圆的认识》两堂经典课例为突破口,深入浅出地分享教学智慧。
在《10的再认识》的课堂展示中,潘老师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打猎情境,借助老大和老二打山鸡数量对比,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表示方法。从用小棒、小圆片等直观方式表示数量,到提出“如何用较少小圆片表示11”这一关键问题,巧妙引入“1个十”的概念,数位(十位)的概念也顺势而出,整个教学过程贴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学过程中,潘老师借助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计数器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在未直接提及位值概念的情况下,让学生在操作与思考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了“满十进一”的原理。学生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里,扎实掌握了数学知识,充分展现出潘老师课堂独特的吸引力与高效性。
《圆的认识》这堂课则突破传统讲授模式,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常见问题开启教学。潘老师精心设计六个问题,层层深入:从车轮形状对比观察,到正多边形边数变化的数学探究;从圆的基本要素分析,到本质特征归纳;最后延伸至数学美学思考。通过“在正方形内画最大圆”的实践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面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潘老师耐心引导,借助正方形轴对称特性,让学生通过对折找到圆心,进而发现半径与正方形边长的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直观领悟“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的数学本质,空间观念也在动态探究中得到充分发展。这堂课以问题链驱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有力地诠释了“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教会”的先进教学理念,为“教知识”向“建体系”的教学转型提供了优秀范例。
潘老师着重指出,数学教学的关键在于凸显学科素养与思想方法。在探究“轮胎为何是圆的”过程中,正多边形无限逼近圆的思维方式,以及圆周长计算里“割圆术”的运用,都体现了对数学本质的追求,超越了单纯的图形观察和物理操作。这种借助空间想象的无限逼近思想,不仅是理解圆特征的核心,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图形认知教学中,教师要聚焦大概念与核心概念,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像角的大小属性、圆的圆心与半径本质等,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
针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潘老师分享了宝贵经验: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关联意识和思维习惯。当学生具备这种思维模式,面对新问题时就能主动联系已有知识,实现知识的自我拓展。这要求教师在备课阶段深入钻研教材,精准把握知识核心概念与核心素养目标,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预判学习难点和思维走向。基于此,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随着子问题不断涌现,思维逐步深化,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也会自然形成。
教育是一项充满希望与责任的事业。潘老师的讲座让参会教师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聚焦结构化教学,将大概念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知识整体出发,把握数学本质,逐步提升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此次讲座为教师们提供了优质的交流学习平台,让教师们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汲取经验。希望教师们能学习潘老师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积极探索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方法,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充满活力与深度的数学课堂。
供稿人: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