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和16日,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办了“菁华杯”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活动以“聚焦核心素养,实施人文课堂”为主题,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推广成熟期教师优秀教学经验,提升课堂教学人文性,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来自集团成员校的10名教师参与了此次评比,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技、美术等多个学科。这些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创新的教学设计,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
金陆小学徐喆老师《寓言二则》
金陆小学徐喆老师执教的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寓言二则》(第一课时),让学生知道“亡羊补牢”的故事,并能明白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利用熟字、形声字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在语境中识字。通过多种形式朗读人物对话和表示动作的语句,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两次丢羊后养羊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态度的变化。在感悟人物形象、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亡羊补牢”的意思,同时启发学生从故事走向生活,说说生活中的事例,循序渐进地领悟到寓言所隐含的道理。
学生积极参与,朗读情感丰富,能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有依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课堂气氛活跃,注重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故事有自己的认知和看法,提升阅读素养。
东荷小学张之嘉老师《祖先的摇篮》
东荷小学张之嘉老师执教的是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祖先的摇篮》(第一课时),指导学生们通过朗读和想象祖先在摇篮里做的事情,感受祖先的摇篮真大、真有意思!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运用标点符号进行朗读指导,运用图片、鼓励性的评价等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文本。
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在朗读指导上下了大功夫,增加了学生互评的环节。从学生的朗读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朗读指导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教师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技巧,读出情感。进行想象训练时,围绕单元目标,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抓住关键词进行细化。
金英小学沈颢琪老师《威尼斯的小艇》
金英小学沈颢琪老师执教的的是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威尼斯的小艇》(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威尼斯小艇及其与当地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精读段落分析小艇特点和作用、借助图片和视频直观感受等活动,将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感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小艇的语句,体会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妙处;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小艇设计的原因,感受乘坐小艇的情趣。教学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尝试说明相关内容与小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
学生积极投入课堂学习,能清晰说出小艇的特点和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对异国风情有了深入感受,提升了文化理解素养。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和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在朗读、讨论、想象等活动中理解课文。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用形象化手段辅助学习,体现了“读中学、思中学”的理念,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建平临港小学刘晔老师《东南西北》
建平临港小学刘晔老师执教的是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东南西北》(第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过渡到方向认知。通过激活生活经验辨方向、指南针实践、教室方向辨认、地图分析等活动,将抽象的方向概念转换为可视化的空间定位,学生掌握“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则,理解方向的相对性。结合诗歌《江南》和城市命名案例,增强跨学科融合。教学以学生为本,从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差异化活动和问题驱动(如“为什么东的位置会变化?”),激发探究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能准确描述方向,空间观念和语言表达能力显著提升。课堂民主互动,注重在体验操作中形成概念和思维,体现了“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
建平城东小学钱方圆老师《数的运算》
建平城东小学钱方圆老师执教的内容是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单元《数与运算》第三课时《数的运算》,引导学生对四则运算的定义和关系、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复习和梳理。通过争当“环保精算师”的情境,对运算关系、运算顺序、运算方式等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观察与交流中归纳出运算定律与性质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强化计算能力,逐步养成类比和归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熟悉算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能主动观察算式和数据的特征,合理准确地进行计算或选择合适的简便方法进行巧算,能更加清晰地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的运用方式,并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注重让学生自主观察与思考,通过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对知识点进行整理与归纳,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书院小学蔡彬莹老师《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书院小学蔡彬莹老师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第一课时)。本节课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学生不但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做出合理的推测。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培养了学生描述、分析数据和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金新小学赵夏丽老师1B Unit5 Weather的第二课时 How's the weather?
金新小学赵夏丽老师执教的是沪教版英语1B Unit5 Weather的第二课时 How's the weather? 课文以一篇讲述鼹鼠向不同动物询问天气及表达感受的配图故事为语篇,涵盖春夏秋冬四个场景,引导学生感受四季天气变化。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活动,如:游戏(节气游戏、转盘游戏)、歌谣朗读、对话创编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言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知识技能上,学生能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询问和描述天气的句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增强了对四季天气变化的感知和对不同天气喜好的情感体验,提升了语用能力。本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复习旧知到引入故事,每个环节都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通过图片观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凌河小学张婧老师4BM2U3Home life P1 Kitty’s dream house
凌河小学张婧老师执教的是牛津英语4BM2U3Home life P1 Kitty’s dream house。在Kitty为家人设计梦想之家的情境中,学生们不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知不同房间的独特功能,还能结合已学的美术知识,深入领略冷色、暖色、相邻色、互补色以及中性色合理搭配所带来的奇妙视觉效果。通过观察图片、听音选择、师生问答、谜语猜测、儿歌操练、观看视频、涂色介绍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语用输出。
学生在参与由易到难的活动操练中逐步体会Kitty为家人设计dream house的缘由。最终,学生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更能发挥自己的创意,自主设计出独具个性的梦想之家并真挚地表达对家人的爱意。英语学科和美术学科的融合贴近生活实际,提高了学生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爱而生的梦想之家给学生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成功达成了“爱家人、爱生活”的情感教育目标,真正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情感培养的有机统一。
建平永宁小学陆勇老师《在线行为规范》
建平永宁小学陆勇老师执教的是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在线行为规范》,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世界中也要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通过多个案例的讨论及分析,让学生知道在线行为规范需要注意哪些,组织学生就上网时间管理、隐私保护、信息发布等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及交流,能准确描述在网络世界中需要遵守哪些行为规范。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课堂互动积极,学生们在参与讨论交流过程中汲取知识,以及在发言中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可感。
新港小学李豪老师《贝的联想——我为临港画新城》
新港小学李豪老师执教的是基于美术上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生和上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识字3《“贝”的故事》一课设计的校本课程“汉字小精灵的奇妙旅行”中的一课《贝的联想——我为临港画新城》。本课主要通过了解“贝”的历史文化和贝壳在现代建筑学上的运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海洋文化,热爱家乡,以家乡的发展为己任。本课先通过文化溯源,让学生知道贝壳为何会成为海滨城市的设计密码;再用两个实验,让学生了解建筑的本质除了可以遮风挡雨也是文化的传承;接着把设计分为三个步骤,取形(几何提炼)——造境(功能植入)——点睛(文化叙事);最后让学生担任“策展人”举办临港未来建筑双年展。
学生通过本课认识了临港新城,知道那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室内滑雪场、天文馆和海洋公园,也知道了临港新城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并对临港新城心生向往;价值观引领方面,学生体会到:真正的城市现代化,不是消灭旧符号,而是让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变异进化——就像贝壳经历亿万年演化,始终守护生命的核心。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思”,既掌握美术技能,又深化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从“形”到“神”的设计思维学习和以“策展”激活创造性表达,强化文化认同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培育。
本次集团“菁华杯”教学评比既是教学技艺的切磋平台,更是教育理念的交流盛会。教师立足学生实际,以“聚焦核心素养,构建人文课堂”为目标,设计梯度化学习活动,通过情境教学、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方式,融合技术手段,将素养培育、文化传承、爱家责任等自然渗透。课堂中,民主和谐的氛围凸显人文关怀,彰显集团教师专业水准。未来,集团将持续以教学评比为支点,推动教师成长与课堂创新,持续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