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课后服务”工作研讨会
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现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如何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品质?”是摆在集团各校面前的一个难题。2022年10月31日下午,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举行“课后服务”工作研讨会,集团课程共享中心成员、集团各校“课后服务”工作分管行政参与本次活动,围绕“采取哪些积极措施推动工作”“课后服务项目质量如何提升”等问题开展交流研讨。会议由集团秘书长邓巧华老师主持。
建平实验小学实施课后服务“5+2”模式,将课后服务分为三个时间段,以“学习时刻、快乐时刻、温馨时刻”的三段式看护为主。学校制定了《建平实验小学课后服务学生行为规范》和“自律小标兵”评选机制,鼓励每一个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做时间管理小达人。学校将“五个快乐”系列活动(快乐运动、快乐唱歌、快乐阅读、快乐实践、快乐讲座)在课后服务中进行拓展、延伸。在拓展“快乐运动”系列活动中,学校还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创建了多项“智慧运动”项目,用技术赋能体育,提升服务品质。
建平临港小学以“三坚持”为工作原则,以“四完善”为工作举措,以“五强化”为工作要求,全面推进“校内+校外”、“专项+技能”、“基础+创新”的课后服务模式,确保课后服务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创新性的开设了冰壶、帆船帆板、飞镖、踢跳等项目,真正使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书院小学结合地域特色文化,将非遗文化引入课后服务,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传承非遗文化。如:民间凿纸艺人叶引军、民俗文化讲师瞿东燃、传统杆秤传承人潘仁官等,还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走进乡间田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金陆小学把“课后服务”纳入学校“七彩课程”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有效开发与实施。制定《金陆小学课后服务拓展纲要》,把课后服务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延伸,强化过程管理,建立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拓展课程体系。
凌河小学关注家长、学生的需求,不断调整课后服务内容。通过每日行政巡视检查、家长满意度调查等方法,及时了解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课后服务的需求和建议,及时调整完善服务内容,优化课后服务。
东荷小学秉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观念,建立家校社共育机制,让一批服务热情高、服务能力强的家长参与课后服务,家校共育,提升了课后服务的能效。创办了“东荷小学家校合作微型课堂”,在学校家委会的协助管理下,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呈现一系列活泼的、现实的、耳目一新、别具一格的特色课程。
建平永宁小学分享了课后服务时段“麦子的故事”项目,该项目在原有的“开心农场”兴趣小组基础上,将“农场”升级为“快乐qiao农庄”。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孩子们在农庄里了解种植的一般过程,掌握种植的方法和技能,感受劳动的艰辛。
香山小学一切以学生需求为主,建立了“想留就留、想改就改”的灵活的课后服务需求申请机制,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努力打造轻松愉快、学生喜爱的课后服务。学校还开设美术水墨项目,并将美术作品放置于教学走廊中展览。
新港小学通过会议和反馈,增强教师凝聚力;加大宣传,向家长传播最新动态,加强家校协同力量;通过阶段性考核,确保课后服务不仅有数量,而且有质量。
金英小学打造了精彩的艺体课程体系,将乒乓、足球、绘画、舞蹈、游戏等打造成课后服务特色课程。通过“巡视、家长问卷”等方式,打造有序高效的课后服务。
金新小学确定“1+X”课后服务内容模式,“1”指的是每周一的快乐学习日全校不布置回家作业,由学校青年教师为主的团队编写课程内容,为学生开设社团课;“X”指的是依靠集团课程、家长课程等资源,建设内容资源,供学生自由报名。
研讨会最后,各校行政围绕最为关切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各校均肯定了集团为各校带来了优质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同时针对课后服务实际,各校提出了新的师资、课程等资源方面的需求,并通过协商,当场答成资源对接。
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积极搭建“一月一研讨”平台,引领各校基于多样需求,在“一校一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共享服务资源,共研素养培育,共建评价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将集团学校课后服务从分散式发展向组团式发展变革,努力形成集团化学校课后服务新样态。
供稿:邓巧华、竺张珺、集团成员校行政
审核:建平实验小学校务办、集团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