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引领新课堂 名师示范促成长


发布人:建平教育集团,点击量:3314 次,发布日期:2022-10-08


——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邀请潘小明老师开展名师课堂和专题讲座活动

为了促进一线数学教师对新课标形成深入理解,推进“基于新课标的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工作,2022年10月18日下午,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邀请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潘小明老师来到建平实验小学,开展《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分数初步认识(二)”单元教学研讨》展示研讨活动,潘小明老师在为大家带来精彩教学展示的同时,也结合课例作有关“新课标解读”“结构化教学实践”的讲座。集团各校数学教师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

什么是单元的结构化教学?潘老师用一节精彩的《分数墙》为各位老师解开谜底。课堂伊始,潘老师抛下问题:怎样把课上好?学生们各抒己见,由学生真实问题情境产生的课堂序幕正式拉开。

看到分数墙你会想到什么问题?”“什么是分数墙?”“分数墙有什么用?”潘老师以问题串的探索与解答串起了整节课的教学。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发现分数墙能表示哪些分数、分数之间比较大小,还是进一步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探究大多少?潘老师都能恰当好处地追问学生——它们变成了几?为什么变成这个分数?无形中引导学生对于“寻找相等分数的作用”,即“分数的计算是建立在相同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基础上”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串联起分数与整数、小数的运算埋下伏笔。

课堂中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尝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用数学的思维不断思考,并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让在座的老师们深切体会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接着,潘老师又从新课标理念的实践性解读方面对本课案例进行了解析。

首先明确教师应该在学习新课标的过程中充分领会新课标对于教学的新要求:

第一,要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分析主题、单元和课时的特征,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能够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

第二,要选择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在大单元教学、跨学科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鼓励学生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第三,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于数学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所改变。

其次,围绕“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单元教材和学情分析,潘老师提出了几个思考并作出分析:

第一,教材提供的例题不是学生自身的需要,那么学生真实的问题可能在哪里?可能在理解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也能表示某个具体数量,沟通了分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

第二,面对图示,学生能够直观感知,但是是否能够说清道理?说理是培养推理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说理过程中的发现才更有意义。而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其实就是比较它们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更贴近数的本质表达,也突出了“计数单位”这个核心概念。

第三,为什么要找相等的分数?学习相等的分数有什么用?可以在具体情境的问题解决中让学生主动去找相等的分数,感受其意义。

第四,不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那怎样的问题才是真实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呢?可以结合分数墙引导学生去发现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最后,潘老师从新课标对于本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对本单元进行了分析,并从结构化教学的角度分享了本单元内容调整,主要体现在:增加简单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及加减计算,让学生产生真问题,在解决真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意义,建立知识之间、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关联,深入体验分数单位及其重要性,感悟转化思想和运算的一致性。

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立足新课标,邀请名师引领,凝聚团队智慧,钻研高效课堂,我们将继续向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的更深更远处探索,在新课标引领的教学探索路上弹奏更出色的教学篇章。

 

各校教师听课后的感受

整节课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潘老师提问:为什么要找相同的分数?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这节课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在潘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知道了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要把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变成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再进行计算。

——金新小学 邹艳平

 

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围绕学生的思考,跟随学生自己的思路搭建分数墙,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直观化,并在分数墙上验证分数的相等性质,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总结。

——金英小学 范菊华

 

潘老师的课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在课堂上散发出来的很自然的、丝毫不带一点牵强的引领,让学生们步入探究学习的过程中。

——凌河小学 陈林珍

 

分数墙是什么?分数墙有什么用?从学生提出问题到自主解决问题,潘小明老师引导学生从建构分数墙,到分数墙上比大小,从同分母分数加减,到异分母分数加减。将分数墙上的分数“变活了”,让学生通过“变”找到相等的分数,通过“变”找到“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分数的加减法其实质“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相加减。

——书院小学 潘亮宇

 

潘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诱发问题,佯装不明白,表现得十分钝感,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得知真谛。

——新港小学 胡波雨

 

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中尊重每个孩子,让他们充分表达想法。他逐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在教学时,潘老师时而俯低身姿拉进与孩子的距离,时而用小顽童似的的肢体动作带动孩子的情绪,亲和力十足。这种生成性课堂的魅力太大了,

——大团小学 张晴

 

潘老师另辟蹊径,从设疑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学的我?你有什么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分数墙为依托,将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法计算以及相等分数这三个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

——金陆小学 魏鹏月

 

潘老师的这节课让我们学到了,如何在大问题下,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围绕学生的思考,跟随学生自己的思路搭建分数墙,将抽象的知识可视化直观化,并在分数墙上验证分数的相等性质,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观察、探究、总结。

——金陆小学 范菊华

 

通过提问学习回忆学过的分数知识,利用分数墙演示,直观形象地再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以及分数大小的比较,创设了分子、分母不同分数大小的比较,指导学生利用相等分数运用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潘老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同学从愉快地课堂中获得了新的知识。

——香山小学 丁燕春

 

 整堂课潘老师善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同学们的受益匪浅。条理性很强,而且特别善于举例,让同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而且印象深刻,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平永宁小学 沈佳奇

 

分重视在学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度。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引导。潘师认为在学经过主探究之后,引导学回回头,看看过的路”,每次的设疑都紧扣教学内容的本质和学生的关注点。

——建平实验小学 麦健

 

将原来分数单位不同的分数转化为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进而进行比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计算。整个教学过程水到渠成,在理解、操作中逐步感悟相等的分数、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本质,学生在思辨中锻炼思维能力,学会数学表达。

——建平临港小学 程夏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