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中式课例学术研讨会——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与展望” ——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重点学术活动

作者: 徐屹 发布时间:2019/11/14 16:12:00

  • }

11月7日,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主办、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的“中式课例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枣庄校区隆重举行。来自上海各区的教科研工作者和教师代表及长三角地区学校的近二百余名教师参与了此次课例研讨交流活动。

2009 年、2012 年上海连续两轮独自参加OECD 组织的PISA 测试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上海教育现象逐渐成为国际同行关注的热词。基于中国传统教研活动的“中式课例研究”(Chinese Lesson Study)也逐渐在国际教育界被熟知,世界课例研究学会(WALS)官方刊物《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sson and Learning Study》曾在2017 年用专刊形式系统刊发关于中式课例研究(CLS)的专题文章。中式课例研究,已成为课例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主流模式之一。我们需要传承和正视本土课例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在比较中对中式课例研究有一个客观和前瞻性的认识,探讨中式课例研究对于教师学习、学校变革和教育政策推进的作用和价值。

上午在我校两个会场分别进行了语文和数学的中式课例研究现场观摩和研讨。

 

【语文分会场】

徐屹老师主持了语文课例研究现场活动。并就本次中式课例研究的主题——单元设计视角下指向写作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和通过“观课”与“议课”相结合的“双螺旋”研究模式推进,做了全景式介绍。

然后由顾芸芸老师执教了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写作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松鼠》。顾老师首先利用“前测单”中的“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的?请提取信息。”这一题入手,和学生共同梳理讨论本课的写作脉络,同时体会“说明文写作”中写作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接下去,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说明文写作中“平实”和“活泼”这两种语言风格的不同表达效果。最后,请学生选择喜欢的事物,根据不同的说明对象、不同的受众等要素,确定不同的语言风格,为后续的说明文写作进行铺垫。

和平常不一样的,这次我们的观察员老师融入孩子们中去,密切观察记录周围孩子们的表现。课前,观察员老师根据前测的数据及观察量表对学生们的学习经历做整体的观察和记录,课后再通过及时访谈,精准了解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裘佳老师做了《单元设计视角下指向写作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前测统计与分析》,她从学习前测在语文教学重点意义、编辑前测练习的“三基”原则前测练习的设计与统计分析和根据前测结果确定学习起点这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介绍,有大量的实证数据和统计列表直观而清晰地解读了前测对于教师有效改进教学设计,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整个研讨活动中,观察员老师们进行了热烈地讨论。惊喜地发现学生在前期预测、课前访谈、课中学习和课后访谈中的变化和成长。透过这样的课例研究老师们看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学习状态,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

朱煜老师也提出了“言语实践、自主巩固、内化运用”的教学策略,中式课例研究对教师获得研究性思维,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主题介绍+现场展示的方式,与会教师全程体会了课例研究的一般流程:确定主题—前测—尝试课—议课—改进课—议课。很多第一次接触课例研究的教师,非常感兴趣,课后,纷纷用手机拍摄着观察员手中的资料。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汪晔老师和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林岚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两位老师对于这节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充分肯定学校教研团队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学展示结束后,由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张娜老师主持课后点评和专题报告单元。来自杭州拱墅区教育研究院的研究员汪晔老师首先进行点评。她是课例研究的同行者,感同身受地说:做课例研究是很辛苦的!同时,她也总结,浦东的课例研究,具有“基于实证的前测,有科学的数据分析,平等民主的对话”这样的特质。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的林岚主任从一位曾经的小学生家长视角观察教学现场,同时也从“激发教师自主的学习动力,关注形成教师行为的实践性理论,关注更多的专业技术的运用,跨学科研究”这样的角度,对课例研究走向更深处提出了期待。

上海市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副院长关景双特教为与会教师带来专题报告:《探索中式课例研修范式 提升语文教师教学素养》。关特教以自己所领衔团队“师之蕴工作室”的实战经验出发,从“文化自信、内涵行为、素养历练”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其中“主题课例教学的实操方式”中,提出“方式改进、比较反思、持续筛选”这样的范式,为中式课例研究的实践提供独有的思考。

 

【数学分会场】

 樊睿媛老师主持了数学课例研究现场活动,并就本次中式课例研究的主题“如何实现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跨越”做了全景式介绍。樊老师就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与背景做了描述,并对“方程”一课的改进作了介绍,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再到第三次,课堂改进的背后是不断地付出和挑战。

紧接着朱萍老师带来了前测设计及设计结果分析的汇报。前测数据让大家了解了学生方程学习的前概念,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才是最适合学生的。

随后,代静老师介绍了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背后的思考。之后代静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方程”课。重方程本质,关注代数思维培养。由情境引入,通过比较不同方法发现方程的优越性,整节课紧扣“等量关系”,引导学生挖掘方程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小组的负责老师也在随时观察记录着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完成课堂教学后,学生们马上完成了后测,课堂观察的负责老师们也紧锣密鼓的对学生的后测完成了数据统计与跟踪采访。

数据计算时,老师们分三组同步分析研讨,得出观课意见。之后分三组交流,展示老师们对课堂的理解,对教学设计的思考,对学生课堂成长的关注,对课堂改进的建议。时间紧,内容多,考验大。田桦老师代表C组就学习单反映的问题发言;麦健老师代表B组就观察量表分享课堂观察中的所想所得;李璟老师代表A组就前后测数据的对比说明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展示了老师们对课堂改进的思考王璐老师作为参与磨课的老师发言,课堂中对学习单的改进谈了自己的深切体会。

之后,两位专家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评价与指导,嘉兴市辅成教育集团姚江峰老师赞扬了这节课“慢”的艺术,整节课从等量关系这个难点入手,花费大量时间建立等量结构,在这个“慢”的过程中,实则方程的意义已经扎实的落在了每个学生的心中。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郑新华博士强调了课例研究不仅是关注教师的教,更是关注学生的学,进而从学生的学分析教师的教,促进课堂转型。

 

【专家论坛】

 下午是“中式课例研究学术研讨会国际比较与展望”专场。与会人员集聚了来自挪威、新加坡的国际友人,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等市区级领导、专家十余位。

 会议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庆芳主持,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少波、建平实验小学校长沈伟栋致辞。

第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的方燕萍教授的“国际背景下的中式课例研究”报告。报告从四个部分,即课例研究的国际传播及主要变异模式、中式课例研究故事、上海中小学校长笔下的课例研究、从教师和教学转向学生和学习,介绍了课例研究的发展及现状。

方教授的报告后,上海师范大学王洁博士对顾泠沅先生提出的“以课例为载体,三个关注,两次反思”的课例研究实施和成果做了补充说明。

第二环节,由上海市特级教师黄建初老师主持,黄老师摘要介绍了他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开展课例研究的情况,让我们看到了课例研究在中国大地上的勃勃生机和蓬勃发展。接着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杨玉东和严加平研究员进行“中式课例研究中教师的学习及信念调查研究”的主旨报告。报告以三个问题“教师对课例研究的认识和实践如何?”、“课例研究中教师学习如何发生?”、“中式课例研究有何本质特征?”为导引,为我们展现一个中式课例调查研究项目的成果。

  第三个环节,是由来自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王丽琴博士的主题报告,主题为“校本研修视域下中式课例研究及其课程化——以浦东系列‘校本课例精修工作坊’为例”。王博士的报告分四个部分,“中式课例研究的‘校本研修特质’刍议”、“校本研修的新需求——中式课例研究及其课程化的逻辑起点”、“应对新需求的校本课例研修工作坊——一种中式课例研究的 课程化产品”、“中式课例研究与校本研修课程的关系与反思”。报告中呈现了校本研修工作坊的发展瓶颈和未来展望,提出了来中式课例研究与校本研修课程的反思。但是,无论有怎样的困难,只要不忘初心,坚持走下去,必会受益多多。正如王博士报告最后的展望——守好“校本”,也许是中式课例研究“中”味醇正的根本保证。

   王博士报告后,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伴随浦东课例研究发展、成长的见证人的安教授对王博士十多年坚持在一线开展课例研究和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教育教学就需要这样的坚守和专研。

 

最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顾问,资深专家顾泠沅老先生以“中国式教研:特有的文化渊源、行动路线和群体学习制度”为主题,追溯渊源,从甲骨文“学”和篆体字“习”的构造,到《诗经》中君子修养的阐述,再到《学记》中“知不足、知困、自反、自强”的描述,由此寻找到促成教学相长的双通道回路;顾先生进一步为我们分析描绘了中国式教研文化的实践反思特征,提炼归纳出中国特色的实践循证教师行动路线。

研讨会从下午一点准时开始,直到下午五点,全程大家都全身心投入,交流者充分准备,聆听者专心投入。整个会场始终处于思想、经验的交流和激荡中。

金秋时节,淡雅的桂花清香里还弥漫着浓浓的学术研究的醇香,每一个与会者都浸润其中,带着别样的憧憬与期待而来,又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思考而归,祝愿中式课例研究之路越走越宽!

 

 

供稿:徐屹  樊睿媛  裘佳  张瑜倩  凌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