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多元评价画卷,探寻美术教学新径 ——“双新背景下美术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教学研究”美术学科研修活动
|
2024年12月30日,在建平实验小学枣庄校区进行了“双新背景下美术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教学研究”美术学科研修活动,建平实验小学美术学科全体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建平实验小学美术教研组长倪莲蓉老师主持,建平实验小学沈伟栋校长作为美术学科分管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
来自美术组的五位青年教师结合各自的课堂实例,对该研修主题进行分享。
徐婧嫣老师分享的案例围绕五年级美术 《捏塑人物》一课展开。针对学生捏塑人物的现状及问题,从多方面变革评价体系:前置评价标准保障教学评一致;从造型、文化、材料色彩等探索多元评价内容;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并通过展览、档案袋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旨在聚焦文化理解视域下,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提升。
周雅婕老师分享的教学案例以五年级《校园海报》一课为载体,围绕基于文化理解和设计思维的美术多元化评价展开教学实践。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操作和实施多元化评价等教学策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美术素养、设计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文化理解方面,学生能够将校园文化融入海报设计,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设计思维培养上,学生经历了问题解决和创意实践的过程,设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元化评价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中不断反思和进步。
朱瑜碧老师以四年级《威武的门神》一课为例,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多元化,让学生从被评价者转变为评价者,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加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从知识与技能评价、过程性评价、创意与表现力评价和文化理解评价四个方面,考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最后,教师通过举办校园优秀美术作业展,评比“美术之星”等有关艺术类的奖状,让学生在欣赏他人的作品的同时,也可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钱婷老师针对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花园城市》大单元整合为契机,构建综合学习单元,着重实践与合作。学生组队创作,展现未来城市愿景,通过小组汇报展现创意与技能,促动同伴间的深入交流与启发。评价主体多样,学生互评结合教师专业反馈,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特别设置“彩虹币”奖励制度,表彰创意与团队协作,激发学生内在驱动力。教师在班级内举办作品展览,搭建艺术殿堂,不仅增进了作品曝光,更营造了浓厚艺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此举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了审美视野,奠定了艺术基础。
徐能老师结合日常课堂教学实例,探讨了小学美术教育中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实施,强调教学评价在促进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口头、书面、展示、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增强其参与感与自信心。文章还指出,评价标准应体现多维度和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与水平,培养其综合素养。总体而言,多元化评价机制有助于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活动最后,沈伟栋校长对本次研修活动给予了肯定,并对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校长总结道:教师在进行美术过程性评价及成果性评价的时候,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美术过程性评价及成果性评价,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反思,提升美术学习的效果,发散学生们的美术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评价对象以及评价方式,向学生提供可参考的多元化评价工具,如评价语言、评价量表等。美术课堂要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创造与表达的需求。
美术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需要持续探索的领域。我校美术教师带着这些宝贵的经验和启发,回到各自的教学岗位,将继续尝试、反思、改进,让多元化评价真正成为推动美术课程发展、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有力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