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 探寻“神话”的打开方式
|
任务驱动 探寻“神话”的打开方式
——记裘佳老师高级教师工作坊活动
金秋十月,教研之花璀璨绽放。11月19日,建平实验小学裘佳老师高级教师工作坊开展了本学期的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围绕“神话阅读教学策略”展开。在裘老师的主持下,先由三位青年教师对神话单元的教学发表了自己的解读。
姚依伶老师认为神话故事具有神奇想象、夸张手法和鲜明人物形象。四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对新鲜事物好奇,但对抽象概念和深层情感理解有限。因此,姚老师建议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神话的兴趣和想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分析神话人物性格,传承其精神品质。
丁思懿老师在《品读神话,激发想象》中提出,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语言描述、插图描绘和视频记录,让学生走近神话人物。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拓展思维,体味神话的人文艺术魅力。通过广泛和对比阅读,了解和感受神话文化魅力。
朱冰菁老师认为神话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征,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好奇心与丰富想象力,并且针对之前研修过程中几位老师课堂上的优点进行了交流。
在三位老师交流结束之后,裘老师针对神话故事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体会“神奇”,如何表现“神奇”和传承“神奇”这一话题,组织老师们在观摩了《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实录的同时进行思考与记录,随后通过me-we-us的学习方式,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交流。
夏雪婷老师关注此时的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充满好奇心,而神话故事生动有趣,正切合他们的心理特点。王老师本节课重点聚焦“神奇”的情节,了解故事大概内容,把握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朗读中寻找“神奇”,闭眼睛聆听音频感受孕育盘古的“神奇之境”,借助数据了解“神斧”,补充资料了解密密匝匝的千层“鸡蛋”,多感官、多维度引导学生感受“神话之奇”。
汤莉老师也谈到神话之“神”与“奇”在王梓豪老师的《盘古开天地》一课中,通过老师夸张的动作和声音表现,通过品读“睡”“劈”“撑”“变”这些关键动词,基于学生神话故事阅读经验,以及录音、图片、关联文本等多种资料的灵活运用,多形式的朗读,将神话的“神奇”以一种可见、可感的方式带到学生面前。在浸入式学习中,学生体会到了盘古的神奇、精神的可贵,最后,学生自己化身为神话传承人,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将盘古的故事口口相传。整堂课,不仅实践了语文要素,还体现了人文性、艺术性的结合,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裘老师强调神话阅读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欣赏神话故事的神奇和美妙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思考神话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神话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活动结束后,参与教师纷纷表示,本次工作坊活动不仅提升了他们对神话阅读教学的认识,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神话文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他们期待将这些策略和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陆韵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