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课评课中实现专业发展
|
在观课评课中实现专业发展
——记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樊睿媛名师工作室2024学年第一次活动
秋风迎诗意,教研唤灵思。10月15日下午,建平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樊睿媛名师工作室暨樊睿媛高级教师工作坊的第一次活动如约而至,工作室的老师们齐聚建平实验小学,开展了主题为“在观课评课中实现专业发展”的研讨活动。
老师们先观摩了建平实验小学的孔方圆老师和张瑜倩老师老师执教的两堂课。《三角形的分类(2)》一课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置了从拼搭→分类→纠错→再分类的学习过程,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通过教具、学具、多媒体的运用,引导学生认识到三角形边的特征,认识不同的三角形。《轴对称图形》一课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引入概念,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亲自动手操作,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以“动”促“思”,认识轴对称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观课结束后,在樊老师的组织下,大家围绕两堂课的教学亮点、学生参与度、教学效果、改进建议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评课。学员们各抒己见,小组内分享交流了各自的想法。
建平实验小学的麦健老师以《三角形分类(2)》这堂课为例,从“聚焦边角特征,深化分类思想”的角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一是从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分析;二是从课标要求与课程体现分析。麦老师梳理了整个小学阶段与之相关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又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和涉及素养四方面,厘清本节课的本质内涵——在平面图形的认识过程中,感知“边”与“角”作为认识图形特征的不同维度,可以利用分类活动加深对图形本质属性的理解。通过对分类概念的理解,从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分析分类活动走向分类思想的学习路径,能促进课堂的深度构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建平实验小学的侯君如老师以《轴对称图形》这堂课为例,从“发展直观想象,培养空间观念”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侯老师分别从学情分析、教材解读、教学目标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轴对称作为一种运动形式,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研究图形运动的基础。
最后樊老师对于如何在观课评课中实现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且有效的建议。首先听课之前我们一定要从整体视角认识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结构图或各册教材相关内容编排呈现系统知识,这样能把知识联系起来。接着要立足于本单元来分析内容,分析本节课在单元中的地位和价值,基于课标分析主题与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储备、素养储备进行学情分析、基于学情制定素养导向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并注重教、学、评的一致。
樊老师以“轴对称图形”一课为例,让所有成员对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有了本质的认识,让人豁然开朗。其实轴对称与平移、旋转一样,都是图形运动的方式,虽方式不同,但内在本质相同——都是点的变换(运动)。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的本质?樊老师提出要把握知识的本质——运动,要领会教材中剪纸活动的内涵,凸显剪纸活动的价值:半个图打开成整个图的过程,相当于原来的图形运动到了另一边;要借助小组内类似的学习材料操作,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翻折之前想象,翻折之后观察,去充分体验通过不同的翻折可得到不同的轴对称图形,感悟轴对称图形的运动属性;练习中,除了凭借观察或借助“对折、重合”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还要设计从点运动的角度去思考,强化运动的思想,引导学生基于数学的本质去认识轴对称图形,即图形的运动就是点的运动。
学无止境,研有所思。本次研讨活动,工作室每一位成员都收获良多。我们老师每一次的观课评课,就是在思维碰撞中感悟教育理念,引发更深入的思考,能促进整理和归纳,实现教学行为的改进,能启发钻研教材与学生,还能借鉴成功经验与有益教训,通过不断吸纳,不断完善,真正地在观课评课中实现自己专业的发展。我们确信在樊睿媛老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下,学中思、教中研、研中悟、悟中行,每位成员定将在专业发展征途上不断前行。
朱萍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