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灵魂的课 ——“菁华杯”教学大赛总结
|
2021年6月3日,本校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上有灵魂的课——“菁华杯”教学大赛总结”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菁华杯”教学比赛圆满落下帷幕,两位评委基于了充分的肯定: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能正确解读教材,整合运用课后练习、配套练习册、空中课堂等教学资源;围绕单元要素,设计教学,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的落实;每堂课都有精妙的板书设计,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体现了课堂设计的精髓。
两位评委也指出:根据教材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每一种课型都要思考各自承担的不同功能,教学中要明确任务,聚焦学习方法和策略的习得和运用。如针对略读课、文言文、习作例文等特殊课型和文体,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略读课要充分发挥“学习提示”的指导性作用;文言文既要体现文言文传统的指导方式,也要照顾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更可以关照前后单元教学目标的关联性,处理好已知与未知,已掌握与未掌握之间的关系。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经历为目的,解读教材,分析学情,目标明确地设计并实施教学。
根据两位评委的建议,几位老师联系自己的课堂,围绕解读文本这一主题谈了自己的感受。
安淼老师承前启后,谈了自己执教《棉花姑娘》一课中朗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当自己教学设计出现问题时要重新回归文本,细读文本,不仅要读懂内容,而且还要感受文本的特点、作用,并且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再将朗读教学目标中的设定更加明确,细化分层,调整教学环节。最后通过创设情境,学习三位医生的话,了解到他们没有帮助棉花姑娘的原因后,再来读棉花姑娘的话,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安老师说要想课堂教学落实好,解读文本尤为重要。
顾芸芸老师的《破译文本的密码》中介绍了自己执教《要下雨了》这一课文本解读的过程。顾老师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步骤,以读者的身份、以教者的身份、以学生的身份,通过这些不同的身份进行文本解读,能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能有效地以趣促学,设巧妙,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怎么教”、“用什么教”的问题。顾老师说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用最细致的眼睛去放大文本中的每一个密码,并从教学的角度加以解读与转化。
钱晓莉老师从习作例文浅谈文本解读,首先要明确训练序列,聚焦作者表达。其次要明确单元编排,聚焦语文要素。第三解读教材和教学流程安排。钱老师简单梳理了三到五年级习作例文的要求及目标。围绕某一方面的习作能力,通过“导语”呈现语文要素,借助“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交流平台”的总结语、“初试伸手”的提示、“习作例文”的旁批和“习作”的具体要求,让习作单元的语文要素具体化、操作化,帮助学生把握习作要求,分解习作难度,掌握习作知识,并自觉运用到习作中去,进而提高习作能力。
孙丽丽老师从自己执教的《我家的男子汉》这一课文出发,谈了自己对略读课文的文本解读。首先依据年段要求,结合单元要素,理清层次。其次抓住小标题,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细读文章,关注作者的表达,体会他是怎么组织材料,安排材料的。第四,读懂文本内在联系,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关注略读课文的习惯培养,根据文章内容需要,科学划分课时。
许中锋老师执教《铁杵磨针》一课,交流了有关文言文课文的文本解读的一些感受——要上好文言文,先解文言意。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有自身独具的特点。许老师也从文本解读的三重身份出发,细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设计了四读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善学、乐学。
听完几位老师的交流后,紧接着观摩宋张怡老师关于《杨氏之子》一课文言文全析解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说教材谈学情,制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策略,运用品读感悟法、比较法、质疑探究法等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听、说、读、写、思、视、演、评”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最后,语文学科主任裘佳老师进行了总结,提出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要从三个层次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一以读者的身份进行解读。作为读者,要准确把握文本的内容与形式,必须以普通读者的身份,沉浸到文本中,细细读,入情入境地读,在读中细细品味。第二以教师的身份进行解读。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必须充分、细致地进行文本细读,不仅仅是读懂内容,用语文教师对语言的敏锐感觉去感受文本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特点、作用、效果。第三以学生身份进行解读。文本的阅读对象是儿童,文本细读的最终服务于课堂,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从儿童的视野去发现,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这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
在文本的解读中,教师须多元解读文本,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丰富信息,读出他们的逻辑关系、内在思想,读出文本背后的内涵,并在阅读教学中加以体现,从而引领学生理解、体验和感受文本,赋予文本以生命,赋予课堂以活力,使阅读教学变得立体和综合,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本次教研活动为全校语文教师创设了一个交流合作、互动学习的平台,也为许多年轻教师在今后备课上课环节提出了建议,指引了方向。
“教无涯,研不止”,我们潜心教研,砥砺前行。
供稿:奚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