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 (2020年4月20日——2020年4月26日)

发布者: 沈卫红 时间:2020/4/27 9:16:00

图片1.png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

20204月20日——2020年4月26日

 

 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

2020426

【新闻1】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强调

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

 

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4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作为“东方红一号”任务的参与者,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50年前,“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我在陕北梁家河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激动。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1970424日,经过广大参研参试人员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从此拉开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为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6年起将每年4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近日,孙家栋、王希季、戚发轫、胡世祥、潘厚任、胡其正、彭成荣、张福田、陈寿椿、韩厚健、方心虎等11位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表达了对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坚定信心。

——摘自4月24日《新华社》(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2】

十年间“化学反应”不断 世界会客厅“风光旖旎”

未来世博园更秀外慧中

 

今年51日,是上海世博会举办十周年的日子。十年弹指一挥间。昨天,记者重访这片央企云集、拥有黄浦江“金岸”的世博区域,这里正打造成为中央公共活动区、世界会客厅。

 “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片区因2010年上海世博会而得名,因央企入驻而兴盛。”国新控股大厦是国新控股(上海)有限公司的所在地,从露台望去,黄浦江景色一览无余,世博中心近在咫尺。上海自贸试验区世博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是世博园区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在0.18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13家央企、28幢办公大楼。“在世博会之前,这里基本上属于上海第三钢铁厂的炼钢厂区,是个钢花迸射、棚户遍地的地方。20077月,上钢三厂停产并搬迁,这里成为世博园区。”

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结束后,这里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它并没有沉寂太久,2011年,世博园区B片区央企总部基地启动建设,中国铝业、中外运、国新控股、中化集团等13家央企开始入驻,这里逐渐成为一些入驻央企的全球总部、区域总部所在地。与此同时,根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世博片区的定位从工业区、棚户区跃升成了中央活动区,定位是“集聚全球城市核心功能”。

未来的世博还将有多少亮眼之处?据介绍,目前的世博片区,除“一轴四馆”和4个长期保留的场馆外,惠灵顿国际学校已投入使用,莱佛士国际医院、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即将竣工,上海纽约大学、世博文化公园、上海大歌剧院、上海国际马术中心等重大项目已开工。占地约1.88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园,建成后将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的公园,兼文化性、生态性、公共性于一体,成为黄浦江沿岸的生态地标。

2023年前后,随着13座世界顶级大型文体场馆全部建成,世博片区将提前两年完成文化空间布局的倍增行动,届时文化演艺座席将达到6万个,规模上接近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

“在不远的将来,这个世界会客厅将打造成为最有活力、最时尚、最多元的区域,并凸显‘秀外慧中’的特点。‘秀’,即文化演艺展示功能,世博片区目前每年承办500多场赛事,未来将挖掘文化演艺的品牌;‘外’,即众多外资机构、企业等,打造高度对外开放的区域;‘慧’,即智慧城区,未来世博片区将把经济功能、社会管理功能、文化服务功能和政府服务等整合到一个平台,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中’,即‘中’字头央企,继续打造央企总部集聚区。”

十年前,上海世博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十年后,世博区域用最佳实践让愿景一步步成为现实。

——摘自4月23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3】

会思考的城市妙不可言

 

4月的西湖碧波潋滟、杨柳依依。湖边的人流井然有序,正是舒适的旅游感受。这座山水名城,正经历着一场几乎不可见的城市治理大变革。经过现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深刻洗礼,智慧杭州能否惊艳全场,世人瞩目。

2015年一份全国性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以“全年处于拥堵和严重拥堵状态的累计时间超过1600个小时”,尴尬地成为此项目的年度“全国冠军”。20164月,杭州“城市大脑”启动,缓解交通拥堵是当时的城市管理者对这个项目最热切的期许。通过信息整合与大数据分析,杭州“城市大脑”可以实时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误指数、快速路车速等7项交通“生命指标”,向全城驾车者提供最合理、最精准的行车、泊车服务。2017年,在同一份交通分析报告中,杭州的拥堵排名奇迹般地降到了第45名。

至今杭州“城市大脑”已囊括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日均协同数据1.2亿条。比如“智慧医院”App的应用,如今排队现象已大为缓解。医院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病床周转率、手术进度等每一项院内动态。病人同样可以实时查看化验结果、排队进程等信息,还可以诊间结账、床边结账,甚至回家结账,效率和舒适度大大提高。

“城市大脑”在杭州落地开花,说到底是市民认为方便、受用。交通、看病、社保……种种民生服务通过支付宝或者智慧医院、导航App都能轻松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杭州云栖小镇视察时,对城市治理现代化有了更具体的阐述:运用信息化让城市变得更“聪明”,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2020年的春天,我们分明感受到一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革命已经悄然来临。

——摘自4月20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4】

一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归长江

 

422日,在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珍稀鱼类放流点,10000尾大大小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怀抱,对自然环境中的中华鲟物种资源再做补充。

这是自1984年首次放流以来,三峡集团和宜昌市联合组织的第62次中华鲟放流活动,也是自2009年首次开展中华鲟子二代放流以来,放流子二代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向长江放流中华鲟超过503万尾,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8000余尾。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具有重要的科研、生态等价值。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受过度捕捞、水质污染等不利因素影响,中华鲟自然种群规模持续衰退,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本次放流的中华鲟实现了中青幼结合,包括2009年至2019年间的5个年份梯队,其中有出生于2009年的10尾全雄性中华鲟。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人员姜伟博士说,这有助于丰富野生中华鲟年龄梯队、提升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调整自然条件下中华鲟性别比例失调等。

中华鲟放归长江后,三峡集团将借助覆盖长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监测系统开展声呐追踪。

——摘自4月22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5】

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凯旋

科学家首次在南极 激光雷达协同观测

 

“双龙”凯旋了!423日上午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浦东的家,标志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

去年1015日,“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从深圳出发,开启南极首航;7天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此次南极考察队共由394人组成,历时198天,两船行程共7万余海里,冰区航行4900海里,顺利完成站基、空基、陆基考察和相关海域调查等62项任务。考察队科学考察取得新突破,包括在南极地区首次实现激光雷达协同观测、对艾默里冰架区域首次自主航空调查、在长城站所在菲尔德斯半岛进行多要素航空遥感观测、在泰山站开展空间环境和天文自动观测等多项突出成果。

去年117日,“双龙”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首次聚首,随后两船先后向中山站挺进。在距离中山站200海里处,遭遇大面积密集浮冰区。根据考察队安排,“雪龙2”号移船至“雪龙”号前方,破冰航行,为“雪龙”号开辟航道,在南极冰区大显身手。据介绍,今年有“雪龙2”号协助“雪龙”号破冰,将卸货点推进至距中山站10公里处,为重型装备登陆和冰上运输创造了必要条件。

去年12月中旬,“雪龙2”号配备的22米长柱状采样器下水,经过16小时的奋战,从水深3735米处成功获取南极海域底层沉积物18.36米,这是我国首次使用20米以上长柱状重力活塞柱状取样器在南大洋取样,成功获取深海岩心样品,以往航次考察采集到的最长沉积柱为8.05米。

330日,“双龙”相伴从迪蒙迪维尔海驶离南极,踏上回家路。4天后成功穿越进出南极的必经“鬼门关”——“咆哮西风带”。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后,所有入境人员都开展体温检测及样本核酸检测。

——摘自4月23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6】

“拥抱”新经济,阅读不“孤读”

 

每年的4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旨在鼓励人们发现读书的乐趣。今天,越来越多的出版社、书店纷纷入驻网上商城、开设抖音直播……“拥抱”在线新经济。对于广大读者来说,在家就可以下单购买图书并由快递人员送货上门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无疑成为一个更需要关注的话题。

根据《2020网民阅读报告》报告显示,在疫情期间,31.6%网民的读书量超过了2019年的总和。从地域分布来看,无论是过去一年还是疫情期间,上海人的读书量最多,位居全国之首。在读书花费等于大于500元的网民比例中,上海和北京以14.2%的比例并列第一,领先于其他地区。

与过去的阅读相比,今天人们获得书籍信息的渠道无疑更加广泛,特别是各种社交平台为读者搭建了桥梁,人们得以克服时间局限、跨越地理障碍,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与来自不同时空维度上的其他读者开展社会层面意义上的人际互动,包括点赞、分享和评论等操作,甚至一些名人阅读的分享在无意之间可以大大增加一本书的曝光率。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分享和互动等功能,阅读经典、分享心得,来展示他们阅读过的图书,有业界观察者甚至认为这种阅读形态是“阅读的未来”。

——摘自4月23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7】

陕西今年将启动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

 

陕西省今年将启动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开展秦岭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及秦岭北麓面源污染遥感监测。

据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高研芬介绍,结合青山保卫战重点工作,陕西启动的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包括秦岭生态状况遥感监测与评价、秦岭北麓面源污染遥感监测两个方面。

在秦岭生态状况遥感监测方面,将根据秦岭地区土地利用精细化监测、生态监测指标、生态环境系列野外核查结果,对秦岭区域生态状况及生态保护成效进行客观分析评估,争取摸清人类干扰、生态状况、影响因子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省县行政区范围、流域、格网等多尺度生态状况综合评价专题产品、报告和综合展示系统。

在秦岭北麓流域面源污染遥感监测方面,将以流域陆源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为核心,构建秦岭北麓渭河流域(陕西段)面源污染评估模型方法体系,掌握流域面源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面源污染来源,通过小流域地面监测验证示范工作,为该流域陆源污染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和政策支持。

高研芬说,秦岭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的开展,将为这一区域生态状况中长期评估、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考核,以及强化各类保护地的综合监管等提供服务;将形成面源污染遥感立体监测和评估技术能力,为构建陕西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提供示范应用。

——摘自4月22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8】

上海“健康城市网”交出亮眼成绩单

居民健康三大指标保持国内领先

 

424日,市卫生健康委传出消息:2019年,本市居民健康三大指标已连续十多年保持国内领先,并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3.66岁(男性81.27岁,女性86.14岁);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3.06/千;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3.51/10万。三大健康指标数据的背后,是一张上海多部门联动、全社会支持的“健康城市网”。

本市通过“上海健康信息网”,实现医疗机构间上下业务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便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上海已实现37家市级医院之间35项医学检验和9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互联互通互认,通过“上海健康云”,市民可查看本人近半年内在市级医疗机构的影像报告。

目前,本市基本实现市民家庭15分钟内到达最近医疗点”的目标。上海已拥有全科医生近1万名。加强上级医院对社区和家庭医生的支持,二、三级医疗机构均已设立与社区对接的部门,平均每月为家庭医生优先预留13.8万个门诊号源。同时,本市建立区域影像、检验、心电等诊疗中心,完善临床主治医师到基层定期工作制度,并通过“延伸处方”满足居民多样化用药需求。

目前,全市提供儿科诊疗服务医疗机构从234家增至276家,新增儿科床位500张、产科床位351张,并在推进50家综合医院儿科示范门急诊建设,已完成过半。本市还做实妇产科、儿科专科医联体,其中“东南西北中”五大儿科医联体深化“全专结合”和“医防融合”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儿童初级保健和儿科诊疗全方位整合型服务。在妇幼健康人才建设方面,上海投入6400万元加大妇产科、儿科学科建设,推进妇产科、儿科、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骨干产科医师和助产士转岗、全科医生儿科能力等培训,共培训1693人。

在原有5家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基础上,上海又在瑞金、中山2家医院建设市级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同时建设7家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和3家产科实训基地。

截至2019年底,本市院前急救医师960人,较2016年增长了71.4%;拥有救护车总量980辆,较2016年增长了50.4%,平均每3万人口1辆救护车;拥有急救分站175个,较2016年增长37.8%,急救站点平均服务半径从4公里缩短为3.5公里。2019年全年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2.4分钟、今年一季度的急救平均反应时间为11.6分钟。

此前,962120”预约服务电话和微信预约客户端开通。专线开通后减轻急救任务压力,急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随信息化建设推进,车内救治实时监控和电子病历系统建成;建立覆盖各分站的视频监控网络;建立药品、器械和耗材动态管理数据库;部分区急救中心率先建立救护车生命体征传输系统,实现院前、院内衔接智能化。

——摘自4月25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9】

重回校园,学生“忧”教师“急”家长“怕”,心结如何破解?

复学前须自修这门心理复位课

 

427日,本市的第一波复学即将开启,初三、高三学生将重回校园,见到“久别”的老师和同学。再过些时日,中学的其他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的复学也将陆续跟进。在家“宅”得过久,马上又要戴着口罩走进课堂,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暂时还不能像以往那样洒脱自如、激情奔放,大家能迈过心理紧张这道坎吗?还有家长,孩子不上学,他们着急,孩子真要上学了,他们或又要生发其他担忧,这个心结如何破解?

学生积极暗示克服“三忧”。克服担忧从居家模式切换到正常上学模式;克服担忧万一跟不上班级同学的脚步该怎么办?克服担忧回到校园后时间安排与线上学习有所不同,自己会不会消极倦怠?

返校复学后出现各方面防疫要求严格、上课学习适应慢,请与老师、同学、家长等主动沟通,相互支持,重见彩虹。

教师静下心来克服“三急”。克服急着希望疫情早点过去,早点摘下口罩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克服急着要把之前落下的教学任务补齐补好,他们已经为复学准备了“量大面广”的教学内容;克服急着要求学生“提高成绩”,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恨不得他们在学习上能突飞猛进。

复学后的学生在学业上可能会出现更大的差异,对校园生活需要再适应。

家长切莫唠叨克服“三怕”。克服“怕闷气”,担心孩子长时间戴口罩会气透不过来;克服“怕落伍”,此前是上网课,比的是学习的自觉性,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网课没上好,成绩会落下许多;克服“怕敷衍”,由于师生交往也要保持一定的间隔距离,因此,有些家长还担心老师不会像过去那样认真辅导。

同时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体察、指导孩子控制和调节情绪,建立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摘自4月23日《经济日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10

要开发“类脑智能”也要狙击脑病

上海脑中心将这样揭示人类终极奥秘!

 

脑科学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上海在脑科学相关领域形成了各具优势的研究团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424日下午,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大咖”,汇聚中科院上海分院召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协调会,共商上海脑科学未来发展的“深海蓝图”。以基础脑科学为“一体”,脑疾病和类脑智能为两翼的“上海脑中心”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2018年,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作为上海首个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着推进脑科学领域创新布局、集聚优势科研力量、探索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使命。

据脑中心主任蒲慕明院士介绍,上海脑中心进一步明确了功能定位,协同上海各高校、科研院所的脑科学优势力量,组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研团队,打造技术支撑和研发共享平台,承接国家重大项目,争取发起脑图谱国际大科学计划。同时,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为机制体制的创新探索新思路,构建以上海为核心、协同长三角、辐射南方地区的脑科学研究发展网络,为服务国家战略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作出贡献。

未来,脑中心研究网络将聚焦三大方向“脑疾病方向”“基础脑科学”及“类脑智能方向”进行重点部署;并结合上海前期的脑科学布局情况,建设“幼童青少年脑智发育平台”“神经活动观测与调控新技术平台”“宏介观脑数据平台”等三个支撑平台。此外,脑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及人才培育的新模式,从青年研究员培育计划、双聘模式及博士后资助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及支持。

——摘自4月24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