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 (2020 年 3 月 30 日——2020 年 4 月 5 日)
|
读新闻,知天下,助成长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
(2020 年 3 月 30 日——2020 年 4 月 5 日)
【新闻 1】
守望相助,全球战“疫”协同发力
目前,全球各国针对新冠疫情的措施不断升级,各国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全球是命运共同体,正如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所说,“全球抗疫一盘棋,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全世界疫情能否控制得住,不是取决于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国家,而是取决于疫情控制得最差的国家。”也正因此,近期上海的专家们正在尽己所能,积极投身于全球的这场战役,分享临床治疗方案和科技成果,并向民众科普防疫知识。
3 月 17 日,受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的邀请,张文宏教授以视频连线方式为在德同胞举办专题讲座,详细解读了德国防疫政策,并具体到如何在吃 饭、社交等活动中防止密切接触带来的风险。此外,25 日,张文宏教授参加了两场抗疫经验分享会。26 日晚上,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邀请,张文宏教授在线上与 4 位美国留学生代表以及华侨华人直接对话。
瑞金医院内也举行了一场面向英国医生的线上分享会。英国 20 余家医院的近百位医生在线参加,向英国同仁系统讲述了新冠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等综合知识。同时还组织第二场面向海外的“云端交流”,把我们所知道的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法国同行,让他们少走弯路,共享中国成果。
在一次次的视频连线中,上海专家不仅向全球多国分享抗疫 2 个多月来的成果,更向世界传递了信心与力量,为全球抗疫出力!
——摘自 3 月 30 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 2】
2022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公布琮琮、莲莲、宸宸携手亮相
4 月 3 日上午,2022 年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吉祥物正式向全球发布。吉祥物组合“江南忆”在互联网云端与网友们见面,三个机器人造型的吉祥物分别是琮琮、莲莲和宸宸,分别代表:良渚古城遗址、西湖和京杭大运河。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名为“江南忆”的机器人,“江南忆”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三个吉祥物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琮 琮”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良渚古城遗址,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莲莲”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西湖,名字源于西湖中无穷碧色的接天莲叶。“宸宸”以机器人的造型代表世界遗产京杭大运 河,名字源于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的标志性建筑拱宸桥。三个亲密无间的好伙 伴,将作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与友谊的使者,向亚洲和世界发出“2022,相聚杭州亚运会”的盛情邀约。
杭州亚运会将于 2022 年 9 月 10 日至 25 日进行。
——摘自 4 月 3 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 3】
注意!4 月起地铁上不得吃韭菜盒子,禁止手机外放……
4 月 1 日起,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其中,“车内进食”、“手机外放”等影响运营秩序的 7 类行为将被约束。
多位乘客反馈,他们平常在地铁上见到的不文明行为,《办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其中,乘客不得有 7 类影响地铁运营秩序的行为包括:
1. 在车站或者列车内涂写、刻画或者私自张贴、悬挂物品;
2. 携带动物(导盲犬、军警犬除外)进站乘车,携带有严重异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进站乘车;
3. 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大声喧哗、吵闹, 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4. 骑行平衡车、电动车(不包括残疾人助力车)、自行车,使用滑板、溜冰鞋;
5. 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6. 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躺卧或踩踏座席;
7. 在车站和列车内滋扰乘客的其他行为。
另外,《办法》明确 10 类影响运营安全的禁止性行为也不能做,包括提示警铃鸣响时强行上下列车;在车站、列车内吸烟,点燃明火;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逆行、推挤、嬉戏打闹等。
作者致电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目前确实没有明确规定某种饮料或者食物,但还是建议车内不要食用任何食品,“因为地铁是一个短途旅行,还是遵循规定比较好。如果确实是身体不适,可以进食。”
根据《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按照上述条款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规范。
——摘自 4 月 1 日《新华社客户端》(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 4】
稳心态莫焦虑,鼓足劲迎冲刺
今年高考面临特殊形势,是在确保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部署下的一次高考。本着“健康第一”“公平第一”原则,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给了目前只能暂时在家网络学习的高三学生更充裕的复习准备时间,也给考生和家长吃下了“定心丸”。
对今年的高三毕业生来说,遇到的挑战可谓是一关接着一关——眼看着要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场疫情,让原本可以在教室并肩作战的老师和同学们, 变成了只能在云端相见的“网友”;终点在望的时候,高考又将延期一个月举行。面对突如其来的“加时赛”,如何才能不松劲,一鼓作气跑到最后?
南洋模范中学党委书记陈宏观建议,面对变化,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学会信息筛选,不要被一些所谓的“小道消息”弄乱心境,教育部、市教委和主流媒体官方渠道发布的消息,才是最准确的。其次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思考,如何利用延长的一个月,让自己再上一个台阶。此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要学着用成人的视野和高度,从全局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承担社会责任。这个时候,无论是对于老师、家长还是学生,心态和意志力是最重要的。
从寒假延长期开始,大同中学就开通了网上教学平台,帮助高三学生踩准复习节奏。根据学校统一要求,每个学科都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指南。学校也将根据线上教学期间不同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提供更多个性化指导。家长与其为突如其来的变化担心,不如配合老师,帮助孩子紧跟学校和老师的要求,共同迎接 7 月的考验。
——摘自 4 月 2 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 5】
习近平总书记等在京出席哀悼活动
4 月 4 日,庚子年清明节,全国各地各族人民深切悼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王岐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首都北京参加悼念。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抗击疫情的严峻斗争中,
一批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社区工作者因公殉职,许多患者不幸罹难。
4 月 4 日,北京天安门、新华门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所在地,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以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
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
——摘自 4 月 4 日《新华社》(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 6】
外交部:正向中国留学人员集中国家调配 50 万份“健康包”
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 2 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交部要求 280 多个驻外使领馆把做好海外留学人员工作作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全力维护好海外留学人员的安全和健康。目前正在向中国留学人员比较集中的国家调配 50 万份“健康包”,包括 1100 多万个口罩,50 万份消毒用品以及防疫指南等物资,确保“健康包”能够及时送到留学人员手中。
海外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地口罩等防疫物资十分短缺。中方各使馆领馆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为中国留学人员筹措口罩、消毒液、消毒湿巾等急需物资。外交部目前正在把‘健康包’当做重要工作、首要任务来抓。
我国海外留学人员人数众多、分布很广,据教育部门统计,海外留学人员总人数 160 万人,目前尚在国外的大约 140 万人。大多数留学人员按照世卫组织和国家疾控中心的权威建议,秉持“非必要、不旅行”的原则选择留在当 地,这有助于避免仓促回国引发交叉感染,或者因为中转国家的边控措施而中途受阻,也可以避免后续对学业签证可能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对于疫情严重国家,确实有困难急需回国的留学人员,党和政府将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协助他们逐步、有序回国。
——摘自 4 月 2 日《新华社》(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 7】
我国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昨天,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顺利抵达三亚。本航次自 3 月 10 日开始,航次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一个约 3 米长的鲸落。鲸落是指鲸鱼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与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是深海生命的“绿洲”。专家表示,目前国际上发现现代自然鲸落不足 50 个,此鲸落具有长期观测价值。
——摘自 4 月 3 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 8】
交通运输部:城市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全部恢复运营
4 月 4 日从交通运输部获悉,目前全国 31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县级市全部恢复了地面公交服务。此前,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的 41 个城市也已全部恢复运营。
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为有力支撑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交通运输部近期多次印发通知,指导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当地疫情防控工作机制领导下,根据辖区内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县(市、区、旗) 名单,落实分区分级管控要求,科学有序恢复道路客运、城市公共交通(含城市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含网约车)等运输服务。截至 4 月 3 日,疫情期间部分城市暂停的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服务全部恢复运营。
——摘自 4 月 4 日《新华社》(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 9】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 1 亿摄氏度运行近 10 秒
近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我国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力温度首次实现 1 亿摄氏度运行近 10 秒。
“东方超环”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该装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
“人造太阳”的科学目标是,让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温高密度条件下,像太阳一样发生核聚变,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这被视为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强大的基石之一。
科学家测算,1 升海水含有 0.03 克氘,产生的聚变能源相当于 300 升汽油。海水中共有超过 45 万亿吨氘,释放的能量够人类使用上亿年。更重要的是,核聚变反应的产物是氦元素和中子,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堪称完全清洁的能源。但“人造太阳”至少满足“极高的温度”与“充分的约束”两个苛刻条件,才能实现核聚变反应永续进行,并为人所用。
——摘自 4 月 3 日《央视新闻》(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 10】
首过“好望角”,远望 7 号船进入大西洋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所属的远望 7 号船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后,近日顺利通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海域。这是远望 7 号船入列 5 年以来首航大西洋,也是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时隔 11 年后再赴大西洋执行卫星海上测控任务。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拥有从远望 1 号至 7 号共 7 艘测量船,只有远望 3 号船曾因执行神舟系列任务先后 7 次到达大西洋,最后一次是 2008 年为神舟七号发射升空保驾护航,为航天员实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提供远程海上测控支持。
针对新任务、新航线、新点位等全新技术状态,远望 7 号船统筹开展疫情防控和任务准备工作,提前熟悉电子海图、更新气象数据、制定主备用航线, 航行途中扎实开展任务文书学习、设备维护保养、技术指标测试以及各类联调演练,全面检验参试设备性能状态。
远望 7 号船船长倪留国告诉记者,首航大西洋途经被称为“死亡之角”的好望角,全船上下做好了充足准备,岗位人员加强值班瞭望,各系统默契配合, 精准预报气象海况,提前掌握航线海域的浪高、流速、风力、风向等环境因 素,确保了海上航行动力强劲、全系统运行稳定。
针对航程时间长、时差调整频繁、海况恶劣等现实挑战,远望 7 号船利用任务间隙因地制宜开展场地小、灵活度高的甲板趣味活动,并组织“首过好望 角、挺进大西洋”签名仪式,及时鼓舞斗志、缓解压力,确保船员身体、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摘自 4 月 3 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