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稿(2020年03月23日——2020年03月29日)

发布者: 沈卫红 时间:2020/3/29 11:55:00

读新闻,知天下,助成长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

2020323日——2020年329日

 

 【新闻1】

回家了,明年再来武汉看樱花

 

3月22日,又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队员从武汉回沪,167人的队伍主要由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带队的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其他批的部分队员和上海媒体记者组成。飞机落地时,陈尔真说:“我们有一个请求,等我们隔离两周后,请一定要让我们再次到上海阻击外来病例输入抗疫战的一线,继续战斗,直到这场抗疫战的全面胜利。”

出发的时候,驻地酒店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夹道欢送。武汉居民大声说:“武汉感谢你们!”。一路上,执勤交警对每一辆车敬礼致敬,外卖小哥也挥手致意,还有许多司机摇下车窗、打开车门挥手或者鸣笛致意。

见到此情此景,许多队员都哭了。“这些武汉市民我们都不认识,但能感受到他们是发自内心谢谢我们,一听到再见两个字,就真的忍不住,希望明年这个时候可以到武汉再来看一看樱花。”

上海第三批援鄂医疗队于1月28日大年初四火速集结飞赴武汉,他们不断攻坚克难,和武汉同道并肩作战,累计收治患者332人,累计治愈出院278人。

——摘自3月23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2】

浦东首批示范餐厅推广使用公筷公勺

心心念的餐厅静悄悄改变

 

海底捞回来了,心心念的餐厅有什么变化?3月25日中午时分,联洋大拇指广场的海底捞迎来当天的首批顾客。只是和疫情前不同,在顾客落座后,服务员从消毒柜中拿出公筷公勺,提醒顾客使用。

 

浦东联洋商圈的多家餐饮作为浦东首批示范餐厅,推广使用公筷公勺。浦东文明办联合区商务委、区市场监督管局、浦东商业联合会等联合发出倡议,并举行“勺子筷”行动接力,推广使用公勺公筷,有条件的采用分餐制等。同时,还制定了《浦东新区餐饮行业使用公筷公勺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从4月份起,浦东新区将在商圈全面推行这一文明用餐方式。

让公筷公勺成为“标配”

此次制定的餐饮行业《指引》中,从公筷公勺配置与管理、实际场景实施、完善流程、明确职责等4个方面宣传引导及明确实施指引,其中包括:提出餐厅的公筷公勺要与个人使用的餐具有相对识别性的颜色、长短、形状或材质,要严格做好公筷公勺的清洗、消毒等工作;餐厅要根据餐桌规格、实际用餐人数、菜品类型等实际消费场景摆放相适应的公筷公勺,采取一人双筷,或一菜一筷,或一菜一勺;餐厅应将公筷公勺配置纳入日常备餐、摆台标准等管理流程;明确负责公筷公勺相关岗位的基本职责,加强员工日常性专题实操培训等内容。

今年浦东新区将全面推进公筷公勺使用,按照餐群体区分商圈餐饮、食堂、家庭三个层级,逐步分级实施推广。首批500家绿色餐厅开展,接着将在全区近2万家餐厅推广,并传播文明健康就餐的生活理念,让公筷公勺成为日常生活的“标配”。

——摘自3月25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3】

相信上海,拥抱春天

 

崇明的油菜花开了,网红的愚园路“活”了,写字楼加班的人多了,茶饮店的外卖单“排队”了……走走亲戚,拉拉家常,闲适的周末生活归来了。321日和22日两天,上海80多万人次游园赏春,客流再创新高。

不过,还是有不少上海人感到纠结:一边看着窗外春光融融,想要放飞自我;一边焦虑境外输入风险,担心功亏一篑。其实正因如此,那些焦虑与纠结反而大可不必。和我们一样会焦虑、会纠结,一样认真细致、谨小慎微的上海人,他们披星戴月辛勤付出“守得住”,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放得开”,尽情享受这个万物复苏的春天。

在看到输入性风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市近万人24小时奋战浦东、虹桥两大国门前线,如果加上16个区的街道与社区“守沪者”接近10万人!将“从舱门到家门”严丝合缝的闭环管理,越来越硬核的居家隔离政策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近期,全国各地出现各类“松绑”新闻,传递的不仅是信心,还有一种紧迫感:我们要打赢的,不仅仅是抗疫之战,还有经济社会全面恢复、人民生活回归正轨的战役。唯有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我们才能迎头赶上,不负国家重托,不负魔都之名。

相信上海,拥抱春天;抓紧时机,决胜未来。

——摘自3月23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4】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测试工作圆满完成

 

近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测试工作已完成,后续将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发射。

据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消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同时兼顾近地轨道任务和更远的深空探测。研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防热材料和防热结构,耐热能力相当于神舟飞船的3~4倍。在返回再入控制上,也会保证落点精度、保证过载不超过航天员的承受范围。

此次发射还将验证更加安全的群伞+气囊着陆方式,以及飞船可重复使用的相关技术。新一代载人飞船将力争实现返回舱可重复使用10次,并逐步降低成本。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作为在长征五号基础上改进的我国首个一级半构型的大型运载火箭,承担着我国载人空间站舱段等重大航天发射任务。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是为我国空间站及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研制的。与神舟飞船相比,新一代载人飞船体型更大,既能载人也可载货,并且可重复使用。

此次试验船将验证再入返回控制、防热以及回收等一系列技术,为未来运送航天员往返我国空间站打下技术基础。

——摘自3月25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5】

重大成果!我国可燃冰试采创下两项世界纪录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26日召开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成果汇报视频会上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第二轮试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据悉,本轮试采为期1个月,在水深1225米的南海神狐海域,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据介绍,实现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大致可分为理论研究与模拟试验、探索性试采、试验性试采、生产性试采、商业开采5个阶段。第二轮试采成功实现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阶段性跨越,迈出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中极其关键的一步。目前第二轮试采仍在进行中,科技人员将围绕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采产业化和实施生产性试采进行必要的试验工作。

——摘自3月26日《人民日报》(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新闻6】

2020东京奥运 2021见!

 

3月24日晚,国际奥委会宣布,鉴于当前疫情形势,国际奥委会在与日本政府、东京奥组委协商后决定,今夏东京奥运会需要延期至2020年后举行,最迟为2021年夏天。奥运火种将留在日本,延期后的奥运会名称仍为“东京2020奥运会”。

3月24日晚,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举行电话会议,讨论东京奥运会举办事宜。鉴于疫情在全球蔓延,安倍向巴赫建议东京奥运会延期到明年举行,对此巴赫予以完全接受。这样双方就东京奥运会延期达成一致,并且表达了疫情蔓延对人类生活和全球运动员备战奥运会带来重大影响的关注。

电话会议结束后,国际奥委会与东京奥组委在洛桑发表公报,正式宣布东京奥运会延期。

与此同时,参加电话会议的东京奥组委主席森喜朗宣布,鉴于奥运会延期举行,原定于3月26日开始的奥运会火炬接力也将取消。

自疫情暴发以来,各方要求东京奥运会推迟举行的呼声逐渐升高,日本政府和东京奥组委此前一直宣称奥运会将在7月24日如期举行。由于最近疫情恶化,安倍晋三23日终于松口表示可以考虑奥运会推迟举行的方案。

——摘自3月25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7】

这个熟悉的上海回来了

 

夜色温柔,春风拂面,与三五好友撸串火锅、飙歌血拼,或者到高颜值书店来一场“灵魂约会”……从市郊小镇到市中心景点、商业街,灯火璀璨中,市民逐渐找回了熟悉的城市烟火气。随着各区夜市逐渐恢复营业,沪上“夜经济”开始逐渐复苏。

在新天地街区,我们看见觥筹交错景象再现,沿街餐厅的露天餐桌几乎客满。在豫园商城,我们看见商圈人气逐步回升。如今商城恢复夜间运营时间至晚上8时,市民游客纷纷前来购特产、品小吃。在闵行区的老外街,昔日喧闹声再度涌满街头,多数店铺已正常营业,灯影照亮一张张微笑的面庞。在金山区海汇街的烧烤夜市,随着春天的到来,烤生蚝分外鲜嫩肥美。夜市上,烧烤声、吆喝声、聊天声此起彼伏。这份美味、这份快乐、这满街满城的烟火气,大家都期待了太久。

近期上海的24小时街区、夜市、烧烤店都开始复苏,熟悉的申城夜晚又回来了。

——摘自3月26日《新民晚报》(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8】

云上斗舞!上海闵行“市民文化节”在线回归

 

方舱医院同款广场舞《火红的萨日朗》、为武汉加油的歌曲《武汉伢》……28日,上海市闵行区依托闵行文化云发布第一期全民艺术普及线上舞蹈短视频。

据悉,舞蹈视频的课程内容由优质社会主体精心设计,动作优美易学。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当下,市民可以跟着视频活动筋骨,感受舞蹈魅力,释放体内的“宅家洪荒力”。 “云上舞集”线上征集活动也同步开展,市民只要用手机拍摄下自己的舞姿,直接上传,就能与大伙儿实时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来一场云上“宅舞”大比拼。

据了解,今年闵行区文旅局将通过闵行文化云全面铺开线上美育课程。区别于线下课程的小班化、时间固定化,线上课程更侧重于提升艺术培训的覆盖面和时效性。 28日,2020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在“云上”开幕启动。今年的市民文化节具有顺应百姓参与新方式、倡导健康生活新理念、催生市民文化新业态等特点。

——摘自3月28日《新华社》(新闻播报员:杨诚嘉推荐)

 

【新闻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要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摘自3月27日《央广网》(新闻播报员:李想推荐)

 

【新闻10

地球一小时:除了熄灯,我们还能怎样给地球减负?

 

 “地球一小时”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7年发起的一个全球活动,号召全社会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六的晚上830分至930分关闭不必要的电源,来表明他们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来给地球减负呢?

1. 随手关灯,不浪费电力资源。

我们生活中用的电,60%依靠燃烧煤炭。燃烧煤炭不仅消耗地球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粉尘,严重污染环境。养成随手关灯、关电源的小习惯,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自然资源。

2. 垃圾分类,让垃圾变资源。

生活垃圾如果不科学处理,可能会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能让这些“资源”真正被有效地利用。

3. 绿色低碳,从身边小事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比如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使用环保节能家电等,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减排做出贡献。

4. 节约用水,从点滴做起。

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约用水,从生活的细微点滴入手,如淘米水留着浇花、洗澡淋浴不要太长时间、洗手涂肥皂的时候关掉水龙头等。

5. 少用塑料袋、一次性用品。

塑料袋对土壤的污染不言而喻,我们应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出门常备布兜或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同时,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杯子等。

“地球一小时”虽然只有短短的60分钟,但它的意义远在60分钟之外。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重视环境保护,爱护地球家园。

——摘自3月28日《新华社客户端》(新闻播报员:石依灵推荐)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