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抗逆力:当代孩子不可或缺的能力

作者: 王叶频 发布时间:2019/6/28 13:23:00

抗逆力,由英文单词“ resilience”翻译而来,指的是个人面对危机或困境时,能够做出积极应对和建设性处理的能力。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是个体抵抗危机,内在改变自我校正并获得适应的能力。每个孩子的抗逆力与生俱来,但需要家长从内在挖掘和外部培养等方面去唤醒、激活。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抗逆力?

简单地说,抗逆力就是“心理免疫力”,是一种面对挫折、困境都能从容应对、坚持下去的能力。心理学家把抗逆力定义为一种在挫折和挑战面前的抵抗能力,也称之为“孩子的心理弹性”。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抗逆力会让孩子的整个人生都变得不一样。积极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抗逆力高的孩子会更自信,性格更民主,更有领导力,目标更坚定,意志力更坚强,人际交往能力更高,亲子关系更和谐,

生活也更美满幸福。抗逆力的提高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潜能,一个乐观的孩子,对世界的主观认识更积极,免疫力也会更强,在生活中情绪会更高昂,幸福感会更强烈。

培养抗逆力,让孩子不怕输

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家长应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有些挫折对孩子反而是一件好事,主要是看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作为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正确地去面对这些挫折,培养孩子的抗逆力,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从事多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刘老师说:“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而经历一定的挫折,对形成儿童的坚强

意志是有益的。”孩子摔倒了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磨炼过程,这样既强化了孩子的意志,又锻炼了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

陪伴引导,做孩子“最强后援团”

抗逆力所需的自信心、自控力、积极的人生观等内在品质,都是基于准确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孩子清楚自己有能力做什么事,什么事做不到,什么事不能做。

有着多年班主任经验的周老师说:“只有让孩子多次尝试不敢的事、没做过的事和不愿意做的事,孩子才能提高抗逆力,真正成熟起来。”他认为,挫折教育不是单纯说教,而需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比如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玩些棋类游戏,像飞行棋、动物棋、跳棋等等。这些都是静态的桌面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具有较强的对抗性,能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和增强规则意识。虽然这些只是游戏,也肯定有输赢,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一味地迁就孩子,总让他赢,那将来孩子就会输不起。家长应该帮孩子分析成败的原因,在走哪一步时有可取的经验,让他们能在游戏中品味输赢,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因为增强抗逆力意味着孩子的“逆境商数AQ( Adversity Quotient)”更高,也就是说,他们面对困境不容易感到沮丧、灰心,而是迎难而上,更积极地寻求解决方案,也能迅速从挫折中恢复,越挫越勇。

所以,当孩子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家长要做的并不是冲上跑道,代替他们完成比赛,而是成为他们的“最强后援团”,让他们迎难而上、勇往向前,笑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和未知的挑战。

摘自《家庭教育报》总第849

2019年7、8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