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学区化办学 发布时间:2019/11/18 20:27:00 访问:1502 次
前言
校本课程——山水画属于中国画的范畴。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小学习国画,能 够有效提高孩子对于国画的认知和理解水平,了解并掌握一定的笔墨技巧,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笔墨语言传情达意,为日 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山水画校本课程涵盖了山石树木的画法,着重于单个题材的教学演示,从局部到整体,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讲解与示范, 便于孩子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与造型技巧。以山水画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精选的实例,系统讲解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同时穿插学习国画基本理论常识,更有 助于提高绘画水平,锻炼审美能力,陶冶艺术情操。让他们在水墨的世界里遨游挥洒,他们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肩负悠久民族的文化希望。
目 录
《山水画》校本课程纲要………………………………1
教学设计:
第一课:山水画用具及其使用方法………………………………………3
第二课:山水画用笔方法 ………………………………4
第三课:山水画线条的掌握 ……………………………7
第四课:枯树的画法 ……………………………………8
第五课:各种树叶的画法 …………………………………9
第六课:树丛的练习 ……………………………………10
第七课:石头的画法 ……………………………………11
第八课:不同纹理山石的练习 …………………………………12
第九课:树石组合的学习 …………………………………13
第十课:山水小品的练习 …………………………………14
《山水画》校本课程纲要
1.课程名称:山水画
2.课程范畴:传统水墨山水技法学习
3.课程内容:
能掌握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山水画
教学重点:
笔法与墨的训练
教学难点:
构图,审美意识的培养
4.课程目标:
总目标:
A.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B.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C.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基本技法和特点。
D.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E.培养学生的山水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学期目标:
A.掌握笔、墨、纸、砚、颜料等工具材料的特点。
B.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C.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D.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墨与水的乐趣。
E.初步学会墨色、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山水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山水小品。
第一课:介绍山水画用具及其使用方法
1.笔:狼毫、羊毫;
2.墨:松烟、油烟;
3.纸:生宣、半生熟宣、熟宣;
4.砚:端砚、歙砚、洮河砚等;
5.国画颜料:有十几种或更多,山水画主要用到的是花青、赭石、三青、三绿。
6.书画毡:以优质纯羊毛或纤维为原料,毡面平整均匀,洁白柔软,富有弹性,可衬托宣纸,使书画爱好者运笔自如,手感舒适.在作品墨多时,不会跑墨,有托墨的作用,又因羊毛可吸烘水分,又具有吸墨的作用,大大体现了脱水保墨的良好性能,特别适合用来绘制国画。
7.笔洗:用来洗笔的置于案头的器皿,常见材料为瓷器。
第二课:用笔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毛笔
掌握墨线的各种变化,简单了解国画用笔的方法;学会欣赏自然界以及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能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握笔姿势、水墨的渗透、扩散特性,泼墨画技法。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到水墨画其实并不难,们也能画好水墨画,激发兴趣和信心。
2.五指握笔法对握笔的姿势、指法和腕、肘部的运动和力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1)姿势
要求笔垂直于画面上,不要出现斜角,要达到“笔如悬针”的状态。
(2)指法
五指并拢,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中指勾住笔杆往里拉,无名指顶住笔杆往外推,小指抵住无名指。握笔的五指要有力度,切忌松垮,手掌要虚空,就象握住一只鸡蛋,要求“指实掌虚”。
(3)腕、肘
要求以肘作为支点,腕部虚悬,运动前臂。
对握笔的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中锋用笔的线条,特别在进行线条练习的时候,更要严谨规范,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中国画用笔的规律。当然,在实际绘画中,不可能使 用千篇一律的中锋笔法,特别是山水画,笔触的提按转折、笔锋的中侧顺逆等千变万化,但是,用笔的一切变化都建立在正确的握笔方法和对用笔基本功的掌握上。
3.用笔与用墨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关于绘画技法的六个要点。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用墨好,皆由于用笔。在《画说》中提道:“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1)、积墨法: 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 层递加,始能造成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 境。积墨虽难,也有规律,不难掌握,其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心中无数乱施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愈要有整体感。
(2)、破墨法: 破墨,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趁势再补充上去看来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
浓破法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法得当,无处不可。
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干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
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
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汁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以小草,色墨交融,别有生趣。
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
用笔技法:
1、笔锋的运用方法:笔锋可分为“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笔尖在笔道的中间,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 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面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久=锋用 笔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面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行笔放松,可边行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在写意人物中,一般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逆散拖,不可主次倒置。
2、行笔的方法:
凡行笔,都 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起笔和收笔在注意逆入藏锋,以自然含蓄,忌锋芒毕露,如书法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意。运笔的关键在于 掌握好力度和速度。行笔时的用笔的力度,在于掌握好提与按的力度,还要注意虚实。行笔时用笔的速度,包括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运用,也有一定的 规律。快笔是笔行的迅速,生动流畅,富于运动感。快笔适于表现运动感,但容易产生轻浮平滑的毛病。慢笔是行笔迟缓,积点成线,产生稳重、安定感,俚容易出 现滞涩和毛病。转折用笔,圆转为转,方转为折,笔的转折要掌握力量均匀,笔虽折而气不断。
3、勾勒,皴擦:
勾勒法。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皴擦的技法。过去多用于山水画,现代写意人物画家,吸收皴擦的笔法,来补充、丰富线的造型。所谓皴,就是以连续用笔的复线,来表现物体的体感和质感,量 感,用以调节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以某些线条无法表现 的内容。所谓擦 ,即是以连续用笔时比皴笔更短促,用笔更虚灵、松动,要尽量不见笔痕。
二、体验:
1.对比以前学过的铅笔画、蜡笔画、彩笔画中的线条,感受墨线的多变: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用铅笔、蜡笔、彩笔画一条S线,而老师则用毛笔来画,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墨线与其他笔画出来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从中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
2.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小比赛,谁能画出最细的墨线?谁又能画出最粗的墨线呢?让学生自己研究怎样才能画出老师要求的效 果。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引导观察他们的用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区别。再尝试画一条有变化的曲线,两头粗中间细,并引导反思:在画这 条线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感受提笔与按笔的区别。
3.感受墨线的曲直变化: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除了学会画直线、折线和曲线外,还要懂得不同线条给人的不同感觉。我们先通过名家作品,感受不 同线条的区别。大致的感觉是,曲线柔和、柔软,直线平稳、硬朗。但欣赏名作时教师不宜多说,应该是多问。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感觉来。这样他们的认识会更加 深刻。在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圈和正方形。圆圈要注意手腕的转动和中锋用笔,方形则要主要拐角的地方要藏锋。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实例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
4.感受墨线的干湿变化:方法与上面同。主要在练习时要注意水分的控制。
5.作品欣赏:包括名家的作品和同学们的作品,找找他们运用了哪些线条,并猜猜他们是怎样画出这些效果的。
第三课:线条的掌握
教学目标:
1.学习祖国传统绘画,传承民族精神,陶冶美好的情操。
2.通过国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与才能。
3.学习掌握用毛笔画出不同的线条,体会毛笔的特性。
教学任务:
1.控制毛笔的水份,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来作画。
2.能借助毛笔和水墨的功能来表现自己心中感兴趣的事物。
3.能大胆的挥豪作画,并加入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准备
1.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水桶、书画毡等。
2.教学相关资料及教师示范用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展示经典山水作品,分析不同的用笔。
(2)发展阶段
A、教师黑板上演示不同的毛笔线条。
B、学生自由练习,老师随堂辅导,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美的意境,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绘画中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轻松的挥洒。
第四课:枯树画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祖国传统绘画,传承民族精神,陶冶美好的情操。
2.通过国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与才能。
3.学习用线条勾勒出枯树,感受并尝试掌握毛笔特性。
教学任务:
1.控制毛笔的水份,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来作画。
2.能借助毛笔和水墨的功能来表现自己心中感兴趣的事物。
3.能大胆的挥豪作画,并加入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准备
1.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水桶、书画毡等。
2.教学相关资料及教师示范用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展示经典作品中枯树的画法,分析树的不同不为的特点。
(2)发展阶段
A、教师黑板上示范作品,让学生体会用笔、用墨及构图。
B、学生自由练习,老师随堂辅导,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美的意境,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绘画中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轻松的绘画。
C、作品完成后,将学生的部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明白自身画作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学习山水画。
第五课:各种树叶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山水画用笔的特点(皴擦点染)。
教学过程:
展示经典山水画中的各种树叶,分析讲解不同树叶的特点。
老师示范不同树叶的画法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第六课 树丛的练习
教学目标: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水分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大胆尝试;掌握组树的前后穿插关系。
教学过程:
老师展示传统山水画作中的树丛,分析不同树叶特点和讲解用笔要点
老师课堂演示树丛的画法,讲解绘画步骤。
学生们根据示范自己练习
第七课:石头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水分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大胆尝试;掌握单独石头以及石头组合的画法(勾、勒、皴、擦、点、染)
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双钩。勾勒是中国技法的名称之一。用笔顺势为“勾”,用笔逆势为“勒”。一般指用线条勾描物象轮廓。
皴法:中国画技法名。是表现山石﹑峰峦和树身表皮的脉络纹理的画法。画时先勾出轮廓﹐再用淡干墨侧笔而画。表现山石﹑峰峦的﹐主要有披麻皴﹑雨点皴﹑卷云皴﹑解索皴﹑牛毛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等;表现树身表皮的﹐有鳞皴﹑绳皴﹑横皴、锤头皴等。
擦:用较干的笔侧锋在画面上涂抹,用于表现树皮或石头的局部细节等。
点:用毛笔的尖端在画面上用力按下并迅速提起,尽量使形状呈圆形,用于表现山水画中的树叶或者苔点等。
染:用大笔含较多的水分来涂抹于画面中,表现画面的色彩或者墨色的厚度。
教学过程:
老师展示传统山水画作中的山石部分,分析石头特点和讲解用笔要点
老师课堂演示单独的石头以及组合石头的画法
学生们根据示范自己练习
第八课:不同纹理山石的练习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怎样把握好不同山石的用笔。
教学过程:
老师课堂展示传统山水画作中的不同纹理的山石,并分析其特点。
老师课堂示范不同纹理山石的画法,讲解绘画要领。
学生们课堂内自由练习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第九课:树石组合的学习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树丛和山石的组合,讲究穿插。
教学过程:
老师展示传统山水画作中树和石的范例,讲解两者的结合要点。
老师现场演示树和石的组合画法
学生们课堂上自由练习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第十课:山水小品的练习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掌握好整体的构图和整体画面的把控
教学过程:
老师展示经典传统山水小品,分析该作品绘画要点,讲解绘画步骤。
学生们课堂上临摹绘制。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