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建平实验中学《篆刻》课程

作者:学区化办学   发布时间:2019/11/15 23:44:00   访问:1335 次

  • }

玩“篆”校园

——建平实验中学《篆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案例

 

摘要:

篆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书法、绘画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海派文化热的蔓延,篆刻艺术开始受到大众的关注,上海高校中开始陆续开设篆刻课程,高校校园开始出现篆刻类学生社团。我校作为浦东的优质初中,一直注重于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以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近年来我校重点扶持的项目。经过三年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目前已初见成效,基本形成较完整的课程体系。本文记录了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过程及其初步的成效,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

 

 

 

一、背景: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开始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到要增强和提升文化自信。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留给我们无数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后人去挖掘、学习。

篆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和书法、绘画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鲜为大众所知。上海作为海派文化的中心,上世纪80年代开始,篆刻艺术随着海派文化热的蔓延开始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90年代以后上海高校中也陆续出现了以篆刻为主的学生社团,以上海师大的秋石印社影响最大;新世纪以后上海高校中陆续出现书法篆刻本科专业;近年来华师大开始招收书法篆刻方向的研究生。近日,上海市“篆刻进校园”座谈会在上海理工大学召开,会上成立了上海艺术教育委员会篆刻专业组。这宣告海派篆刻艺术在高校引领下,开始向中小学延伸。

我校李百艳校长一直致力于校园艺术文化的建设,她在这方面的想法是具有前瞻性的。20154月李校长就任后,立即邀我利用篆刻特长在初中阶段开设《篆刻》拓展课程。学校会在课程的开发和经费上给予最大限度的支持。于是便成就了我校《篆刻》校本课程开发三年来的可喜的成果。

 

 二、课程开发实施的具体做法:

《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从第一年的教学内容的选定、课件的制作、课堂教学的实施入手。第二年针对前一年的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开设《篆刻技法》的选修课程。第三年针对两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的组建等。从20156月开始至今3年来初见成效。

(一)尝试

20159月,我校预备年级正式开设《篆刻》校本课程。按照我前期的课程设置,在预备年级所有班级安排两周上一节课,一学期9课时,全年18课时。课程以篆刻艺术的基本常识、篆刻艺术的鉴赏和篆刻技法的实践三大块内容为主。

文本框:  
篆刻技法的实践课堂
拍摄者:丁俊
一年的教学实施后我发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首先篆刻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所用的文字是篆书,学生对篆书的认识基本为0,此外篆刻艺术的学习和作品欣赏还需要书法、考古、历史、文字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知识体系的不足使课程很难推进;其次,实际操刀刻印的环节很难落实到每个同学,篆刻的刀法需要长时间的训练,短短的40分钟课堂对孩子来说只能浅尝辄止;再次,综合上述两点难度,几次课之后,就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无法将线条刻直,从而慢慢失去兴趣。

(二)调整

显然第一年的教学尝试的定位有点偏高,于是暑假期间我开始反思,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20169月,我在新一届的预备年级再次开设《篆刻》校本课程。

文本框:  
将80年代老动画《三十六个字》引入课堂,作为识篆第一课,学生可以生动形象地感受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之美。
拍摄者:丁俊
这一年的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文字学、金石考古等方面的一些常识性内容,增加学生知识面,以便于对篆刻作品进行鉴赏和学习;同时以篆刻艺术的发展史为线索,将历代名家轶事配合名家名作鉴赏,增加的故事性内容使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此外,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穿插相关的动画视频丰富课堂的形式,比如将80年代老动画《三十六个字》作为识篆课程的入门,课堂中播放纪录片《国宝档案》中关于印章的片段等。

由于教学内容的增加,篆刻实践的课程也进行了调整。于是我将实践课从常规课程中分离出来。另外开设《篆刻技法》的选修课程,安排在每周一次的探究课程时间。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自行选择参加。探究课程全年36个课时,这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全面地学习篆刻这门艺术。探究课程主要从篆刻的基本刀法入手,从单、双刀的线条训练到回文印的练习,从简单的单字训练到汉印的临摹,系统地学习篆刻艺术。

文本框:  
全彩印刷、装订成册的《篆刻》校本课程教材
拍摄者:丁俊
(三)改进

第二年的课程经过如上调整,实施相对要顺利很多。至20175月第二轮课程将近尾声,我开始将两年来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整理,收集相关的高清图片资料,利用暑假时间按照课时编写教材,到20179月《篆刻》校本教材的编写得以顺利完成。于是在第三年的预备年级中校本教材开始正式试用。

与此同时,之前参加《篆刻实践》选修课的同学经过一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作品临摹基础。其中有一部分优秀的学员迫切希望可以继续学习篆刻,在我的鼓动下学生自行组织了学生社团,每周一个中午的活动时间。我以指导老师的身份继续指导他们学习篆刻。社团一共十几位同学,除了每周常规活动外我还组织他们进行进行集体临摹、创作的活动,利用双休日组织参观上海博物馆的玺印馆,投稿参加市级书法篆刻大赛。

文本框:  
篆刻活动室里学生的社团活动
拍摄者:丁俊

三、成效:

经过三年实践,篆刻艺术在建平实验的校园中得以推广,学校六七年级的学生中反响不错。课程实施初见成效总结如下:

文本框:  
学生临摹汉印作品(左:原作/右:临作)
拍摄者:丁俊
常规课程旨在篆刻艺术的文化普及,经过六年级18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篆刻这门艺术,认识篆书这种古文字,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品味篆刻、书法艺术之美,进而提高艺术的修养。

常规课程外,每个班级的同学都可以自主选修拓展课程《篆刻技法》。课程每周安排一课时,让对篆刻感兴趣的同学有机会学习篆刻的技法,从刀法训练、临摹到简单的创作。

学生自主组建社团学习。作为六年级课程的后续延伸,拓展课程中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继续深造研习。

文本框:  
学校微信公众平台不定期发布学生篆刻作品展
拍摄者:丁俊
两年内经过这三层的选拔,真正留下的才是感兴趣的学生。这也是篆刻这门小众的艺术由推广普及入手,最终回归于小众爱好者。让真正喜欢篆刻艺术的同学能够系统全面地学习这门传统艺术。

经过两年《篆刻技法》课程和社团学习的同学基本掌握篆刻的基本刀法,能够对历代名作进行临摹,学会简单的印章创作技巧。2018年的3月组织学生进行历代名作的临摹活动。5月组织优秀的同学参加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办的“2018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其中钱鑫炜同学的作品成功入选。

 

四、探讨与思考:

(一) 《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何以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有如此明显的成效?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学校的支持和学生的需求两者缺一不可。学校方面建平实验作为浦东初中的名校不仅注重学生学科成绩的发展,更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课程设置自然具有前瞻性。《篆刻》校本课程正是近年学校重点扶持的特色课程之一。李百艳校长对课程的支持不遗余力,不仅为学生上课提供了配有水池的篆刻专用教室,而且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材料工具。校长对于《篆刻》校本教材的编印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为课程开发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学生方面,我校作为浦东的名校,优秀的学生大多慕名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每一年的预备新生中,每个班里至少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学生有2年以上书法学习的经历,这些孩子中大多对篆刻艺术充满兴趣。《篆刻》校本课程的开设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学习的土壤。

(二)篆刻艺术是一门相对冷僻的传统艺术,如何在初中课堂中进行推进?

有老师提出篆刻不如书法、国画那么为大众熟知,起点太高很难介入初中校园文化,这也是我最初教学实施过程中所碰到的最大障碍。于是我及时调整了课程的推进方向和难度。如果课程目标定位为人人动手、人人都能刻印的话确实很难达到。因此在第二年的课程中,我将重心放在篆刻艺术的鉴赏和篆刻书法文化的推广和普及上面。通过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学会欣赏篆刻作品。对于篆刻技法的实践则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以学生为本,让感兴趣的学生得以进一步学习提高。篆刻技法的学习需要长时间进行重复的刀法训练,在这点上是很枯燥的。只有真正感兴趣的同学才能坚持学下来。

以这种分层的形式展开教学,一方面既推广普及了篆刻这门传统艺术,又能从学生中挖掘出篆刻艺术的爱好者,提供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三)《篆刻》课程的教学形式是怎样的?学生如何学习?

《篆刻》课程实施三年以来,课程基本形成了常规课程和拓展课程相结合,文化普及和艺术实践相结合的分层的教学形式。课程目前以六年级为主进行篆刻文化的普及,以七年级为辅对个别爱好的学生进行提高学习。成型的课程形式如下:

年级

授课范围/人数

课程目标

课时安排

备注

六年级

常规课

/全年级500余人

篆刻艺术文化普及

18课时

(2周1课)


拓展课(走班)

/30

篆刻技法的实践

36课时

(1周1课)

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

七年级

学生社团

/10

篆刻临摹与创作

每周1~2

中午

在常规课程中以接受式教学为主,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篆刻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常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在拓展课和学生社团中,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领给予专业的指导。

 

篆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只是冰山一角,我校《篆刻》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尝试,从一个侧面推进了我校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仅以此文作为课程开发实施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丁俊

       二〇一八年六月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