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立足结构化思考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发布者: 李萍 时间:2024/4/7 12:29:00

  • }

立足结构化思考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记樊睿媛名师工作室暨高级教师工作坊活动

                        

为加强集团骨干教师的培养,同时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4月2日下午,集团樊睿媛名师工作室暨高级教师工作坊活动在建平实验小学举行,本次活动的研讨主题是“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实施结构化教学,在大概念的统领下实现深度学习,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所有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命题,也是本次活动的主题。活动以四年级第二学期“小数的认识与加减法”单元为载体展开讨论。这个单元对小数的研究比较系统,内容也比较多,在大概念的统领下有效设计各课教学,发展学生数感、推理意识、运算能力是重中之重。樊老师先对整个单元做了分析,然后借助单元中4节课的设计解读如何抓住计数单位等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工作室的四位老师结合教学和观课做了精彩的分享。

麦健老师回顾了特级教师潘小明老师执教的《小数的意义》一课,从数认识与数运算的角度分析了教学内容的意义;并在对精彩教学片段的回顾中解读了设计中的智慧和深意;还从学习者的角度谈了观课后的启发,无论是大问题设计、探究活动设计、学情的把握、课堂学习效果的诊断等都带给大家较大的启发。

侯君如老师介绍了学校区级公开课《测量活动》的观课体会。在用1米长的纸带测量长宽高都小于1米的长方体纸盒的的情境问题驱动下,学生思考、尝试,产生把“1米”细分的实际需要,并在合作中探究得出比1米小的度量单位0.1米、0.01米、……最终测出各长度,在活动中深刻体会小数产生的意义。生动的情境再现课堂的精彩。

朱萍老师介绍《小数的性质》一课的教学实践。课堂伊始教师引导探寻知识的起点,关联整数与小数,引发学生大胆猜想,聚焦核心问题的研究。探究过程通过三个层次活动推进:一是举例解释,初步明理,学生呈现了多样精彩的方法;二是丰富例证,推理明理。学生优化方法,并进行有理有据的数学推理,领悟知识的本质内涵;三是观察例证,聚焦“变”与“不变”,探寻小数中藏着的特有规律,深化数学思维,积淀理性精神。练习阶段回归生活,体现数学的实用。

田桦老师介绍了学校菁华杯获奖课《小数点移动》的观课感受。尤其强调了两大亮点:教师跳出小数研究小数,从整数、小数一致性的视角思考设计小数点的移动;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通过将小数点在屏幕上进行拖动,带动数位顺序表的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中数位发生了变化,即计数单位的变化,从而凸显小数点移动的本质。

4节课充分展示了大概念统领下的结构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随后,樊老师又以三年级“用两位数乘除”单元关键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导老师们从知识体系、从单元、从各例题编排的角度理解教材,既要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还要理解单元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教学中,要呈现算法多样化,更要体现算法优化,找到通性通法,为后续学习实现有效迁移。结构化教学就是要站在系统的高度,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数学学习的发生、发展过程,优化数学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历个性化的认知转化,培养结构化思维,帮助学生形成“带得走”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活动中张瑜倩老师对结合《三位数加法》一课谈了对结构化教学的理解。结构化教学就是“前联后延,让教学更具结构”,如将三位数的加减法同两位数的加减法进行沟通,打通“理”和“法”,找到加减法计算的核心本质,帮助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成为有价值的素养。

工作室周丽娜老师、姜红杰老师、程夏薇老师、邹艳平老师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结合实例谈了对结构化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此次工作室活动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此次活动也为我们带来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理念,我们要不断将教育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学品质,实现立德树人。

供稿  张瑜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