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习活动,有效落实“双减”
|
12月15日下午,我校三个校区全体英语老师集结于金业校区录播教室,进行了主题“探索学习活动,有效落实‘双减’”的案列交流分享活动,本次活动也是卫红、顾申慧两位老师主持的本学期第4次工作坊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三个板块进行:4位获奖教师的案例交流;卫红老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的微型讲座以及顾申慧老师主持的教师互动讨论活动。
首先,顾黎佳老师就自己Ocean World的课例,基于顾立宁老师的讲座,思考了如何依托英语学习活动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活动,带领学生深入语篇阅读,积极思考,提升思维品质,最终实现阅读技巧、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的多元提升。顾黎佳老师从基于语篇的学习理解类活动,深入语篇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以及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三个角度对自己学习活动设计的思考进行分享。比如通过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Great White Shark/ the dolphin? 鼓励学生借助Bubble Map介绍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又比如运用地图,建立空间概念等等。
紧接着,三位在风采杯教学比赛中表现出色的教师,进行自己课例的设计分享与交流。
金老师从基于一年级学生学习特点而进行的情境创设和语篇设计这两个角度,对执教的1A M4U1 P1 on the farm一课进行分享。金老师思考了如何带着学生在编写的故事语境中,通过听、说、读几个适切于低年级段的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金老师就如何让一年级小朋友带着兴趣进行知识的巩固和语言的复习也分享了她的独特思考。
接下来是路雁老师执教的2A M3U3 P2 Naughty Ginger:路老师为大家补充了英语学习活动观的“3x3”框架及单元总体分析(六要素)的理论知识。接着,路老师分享了自己基于二年级小朋友学习特点,结合了learn the sounds里的queen和故事里的Ginger而进行的文本改编。之后路老师结合了自己设计的问题链如何串联故事场景和图片环游之间的切换进行了相应介绍。并且在故事的教授中,路老师穿插结合了不少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陈晔老师分享了自己5A M4U1 P1 The journey of Little Water Drop的设计和思考。陈老师整个教学过程由从浅层到深层的三大类学习活动贯穿。比如,陈老师在阅读过程中希望学生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第一遍,请学生快速阅读故事。 请学生们带着问题Where is Little Water Drop?,通过听录音、看视频、小组合作读的方式,获取信息并完成 story map的Where部分的内容。由此完成了通过Scanning,感知语篇,找出小水滴的旅行顺序。第二遍,精读故事。围绕两个核心问题 What does Little Water Drop do?和How is he?引导学生获取更多故事信息。学生们理清语篇结构和逻辑顺序,借助Story Map具象地呈现小水滴的旅程,梳理出故事的情节发展。
卫红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例和分析进行了肯定后,就why/what/how三个角度来带着老师们一起思考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她先从活动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了研究学习活动的意义,然后简单阐述了三类活动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联系。最后结合自己the Yangtze River的课例实践,跟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基于“对活动的叙述”和“与语篇的关联”这两个角度判断学习活动的类型和层级。卫老师用同样一个课内故事文本,纵向对比了10年前课件中的学习活动和10年后我们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差异,让老师们感受到不同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对教材研读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千差万别。希望老师们在学生学习活动观理念的引领下,能超越语篇,多设计一些迁移创新类的学习活动。最后卫老师提出,教材可能不变,但教师应当随着新的教学理念而改变,由此带来课堂变革,真正落实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
最后,顾申慧老师就此主题带着老师们进行头脑风暴和互动,她要求老师们回顾自己课堂中的各类活动,分类后进行卡片记录,卡片打乱再由其他组老师进行二次分类,一起讨论。比如:图片信息配对,感知故事等活动属于学习理解类活动;根据图片,描述人特征和造句等活动属于应用实践类;推测改变故事结尾,评价人物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顾老师提到,其实这些年从学生学习活动的层次改变中,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作为教师我们教研活动的层次改变。
本学期10月份,英语教研组成员聆听了顾立宁老师的“基于学生学习观的活动设计”的讲座,在之后的两个月中老师就此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此次交流活动是这段时间老师们初步探索后的经验分享。通过交流,老师们感受到了基于学生学习观的课堂设计博大精深,老师们对课堂的思考也应随着时代逐渐进步。相信老师们也会带着本次交流的收获,继续进步!
供稿人 陆枝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