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立足学生视角,设计有效活动

作者: 朱煜 发布时间:2021/6/1 9:18:00

  • }


5月28日下午,齐蓓丽高级教师工作坊活动在二9班教室进行。参与此次活动的有齐蓓丽老师,组员邱晴、陈丽君、吴浩然、曹蓉以及前来观摩的老师们。与以往的展示活动不同,在此次活动中,工作坊的组员们既是作为老师参与思考,又作为学生重回课堂体验了一番。


首先,由工作坊带头人齐蓓丽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什么是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任务驱动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以及“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等相关信息。然后以 “立体七巧板”为载体,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学习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了四个组成部分——任务书、任务内容、任务要求以及成果评价,组员们带着教师和学生的双重身份走进立体七巧板的世界。


跟随着活动的设计流程,工作坊成员们沉浸在立体七巧板的世界中,从认识了立体七巧板中的“七宝”、知晓区分它们的特征,到通过实际的操作初步感知拼搭方法,再到通过拼搭组合尝试寻找分解各组件的方法、推测其截面的组成情况的策略等。在完成任务单的过程中,组员们体验了从自主学习到寻求同伴合作、从借助学具到抽象推理,从尝试操作到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此过程中组员们充分体验到一个好的活动设计所能给学生带来的奇妙的思维成长变化。最后依据完成的情况大家还进行了真实的自我评价,这又是对活动实效地再一次检验。


20分钟的体验结束后,组员们回归教师角色,大家结合自己的感悟,围绕自己的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驱动式学习活动,在设计中有哪些关键点、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陈丽君老师这样说:齐老师精心设计了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我们从刚开始要借助于积木来完成任务,到通过空间想象就可以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几个老师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发现了拼搭的基本方法。整个活动不仅有趣,还让我们了解到在以后自己的课堂当中,设计任务驱动学习时的一些注意点。


邱晴老师说:在任务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掌握教材内容。结合自己的教学,在一年级第二学期《长度比较》中,可以设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促进知识的建构和巩固,形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广度和深度的发展。


吴浩然老师表示: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当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任务驱动教学更应关注那些不能参与任务活动中的学生,因为学习能力和交往能力的落后,他们往往在小组中被孤立,导致他们不能参与到活动中,学习效果不佳。因为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他们在任务活动中花费的时间也不同,那么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所有任务活动,并达到教学目的,该进行什么样的任务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曹蓉老师在交流过程中说道:要重视交流评价环节的作用。交流评价环节的目的是要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交流评价环节是完成任务过程的继续,一些在前几个环节没有解决好的技能和知识可以在这个环节彻底解决,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深入,使技能掌握的牢固,使任务驱动的目标得以实现。


    一个小时的分享让大家意犹未尽,结束后工作坊的老师们仍在交流与反思。通过这次有趣的角色互换的体验,相信在以后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大家会更多地、主动地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情,因材施教,有效活动、自主探究将真正在每一个课堂落地。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