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稿 【2019年12月9日——12月15日】
|
“你听我说”一周新闻报道稿
【2019年12月9日——12月15日】
【开头】 :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中午好!
本周的“你听我说”新闻报道又与大家准时见面了。
我是来自五(4)班稚苗中队的新闻播报员:杨诚嘉。
我是来自二(3)班七色光中队的新闻播报员:李想。
以下是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一周重要新闻摘要:
1. 12月9日,我国高速磁悬浮列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具备了启动高速试验线建设和后续产业落地的基础。
2. 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12日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颁发命令状并表示祝贺。
3. 12月10日,我国研究人员合成一种新型化合物,对幽门螺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不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取得国家专利。
4. 12月13日,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国上下将以各种形式缅怀82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铭记历史,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5. 12月11日,从教育部了解到、2020年普通高校特殊类型招生工作已陆续开始,教育部强调从资格审核等各方面从严要求。
6. 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五周年,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通水五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7. 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作重要讲话,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
8. 国家药监局、国家卫生健康委12月12日联合发布,明年三月底前,全国各地应当建成疫苗信息化追溯体系。
9. 12月13日,中央宣传部在浙江舟山某军港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授予医院船“时代楷模”称号。
10. 中国首颗民营5G卫星预计本月搭载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升空,运行轨道高度为1200千米,单星可覆盖30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50个上海市的面积。
接下来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国内外新闻摘要。
1. 【国内新闻】[播报人:杨诚嘉]
深化国际中文教育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于12月9日在长沙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
孙春兰指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政治、经贸、人文等交流合作更加广泛。中国在扩大开放中深度融入世界,也为各国发展带来了机遇,到中国商务合作、学习交流、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纽带,各国对学习中文的需求持续旺盛,汉语人才越来越受到欢迎。现在很多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大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中文教育,促进了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孔子学院和中文教育机构代表参加大会。同时,她还指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决策部署,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所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养老、托幼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本新闻摘自12月10日《中国教育报》
2.【上海新闻】[播报人:李想]
几乎人手一本《新民晚报》剪报本
学好语文,补课才是捷径?在这个被沪上家长视作“牛娃”集聚地的名校,民办华育中学有一份作业是每一届学生的“传家宝”——剪报!
在华育中学,师生们对纸质阅读的情感就这样一届又一届延续下来。剪报,也成了十几年来语文教研组布置给同学们的一项传统任务。在同学们的剪报本上,有圈画,有批注,有阅读反思,更有精心的排版和美化。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剪贴首选是《新民晚报》。
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思辨,去表达,去关注社会、传递情感。不读书、不读报,是学不好语文的。报纸既有时效性较强的新闻版面,也有像《新民晚报》“夜光杯”这样偏重文学性的副刊,适合同学们了解天下大事,也感受人文情怀。
本新闻摘自12月9日《新民晚报》
3.【上海新闻】[播报人:杨诚嘉]
为教室里的孩子点亮光明
学校教室的照明,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12月10日,上海签发全国首张教室健康照明环境认证证书,填补了我国现场照明领域的认证空白。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多达6亿,几乎是我国总人口数量的一半,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已超过七成,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居世界第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不良的教室照明环境。因此,做好中小学教室照明检测认证工作,对保护学生视力非常重要。
本新闻摘自12月11日《新民晚报》
4.【国内新闻】[播报人:李想]
预备,抢!春运火车票开售
2019年进入尾声,一年一度的春运即将拉开大幕。12月12日起,2020年春运首日火车票正式开抢。
国铁集团公布了2020年春运的总体安排,在40天的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4.4亿人次,同比增加3257万人次,增长8.0%。在春运跨省运输中,铁路依然将占据“大头”。
实现电子客票在全国高铁线路的基本覆盖, 可以选择互联网和电话订票。
需要提醒旅客的是,最好提前规划出行日期,尽量避开出行高峰期,抢到春运火车票的几率就更大一点,返乡旅途也舒适一些。
本新闻摘自12月12日《新民晚报》
5.【国际新闻】[播报人:杨诚嘉]
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开业
日前,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上海老字号药企合作共建的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在毛里求斯城市医疗集团开业。这是非洲第一家与中药企业合作的中医中心,将辐射整个非洲地区。
据介绍,中国-毛里求斯中医药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一带一路”项目,由上海岳阳医院负责具体建设。上海岳阳医院和蔡同德药业派遣了有丰富经验的2名中医专家和1名中药师在中心开展医疗活动。岳阳医院院长周嘉表示,中心将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高血压、皮肤病及肥胖等毛里求斯常见病、慢性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打造成海外中医中心的标杆和闪亮的上海名片。
本新闻摘自12月12日《新民晚报》
6.【国内新闻】[播报人:李想]
明年5家高端医院将落户大虹桥
如何引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长三角,让长三角居民在一体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距离虹桥交通枢纽5.3公里、占地100公顷的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将进行积极探索。开业一年多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分院,已经吸引不少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据介绍,超过50%的出院病人非上海市常住人口。
明年年底,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有5家国际化高端医院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大虹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地位,使得无论是来自长三角还是上海市区的患者,都能通过公共交通,快速便捷地来到这里。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的逐步建成启用,更将便利长三角人群就近接受高品质的综合医疗服务。
本新闻摘自12月10《新民晚报》
7.【国内新闻】[播报人:杨诚嘉]
我国首艘自主航行货船“筋斗云0号”成功完成首航
12月15日上午9点,珠海东澳岛,随着一声汽笛响起,装载岛上特产的“筋斗云0号”正式启航,驶向港珠澳大桥1号码头。这一刻,共吸引中国科学院陈大可院士,中国工程院王玉明院士、徐德民院士、姜德生院士、朱英富院士、蒋庄德院士、李德群院士、邱志明院士、严新平院士等,与来自港澳、内地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位专家教授现场共同见证。“筋斗云0号”自主货船由云航智能研发,此次首航前已完成多次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试验,这次首航我国首次自主航行货船货物运载试验。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表示:“筋斗云0号”是推动智能船舶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此次成功实现载运货物的自主航行首航,正式开启了自主航行的探索和实践,以其推动智能航运发展进程,共同迎接智能航运时代的到来。”。
本新闻摘自12月15日《人民日报》
8.【国内新闻】[播报人:李想]
崇明向地铁时代又迈进一步
12月11日上午,数百名崇明居民陆续汇聚到陈家镇贝云路与繁郁路交界处,期待地铁早日通到家乡。11时许,成槽机、挖掘机等设备同时开动,标志上海轨道交通崇明线的配套工程——东滩站东端头井工程启动建设,离轨交崇明线全面开工又近了一步。
轨交崇明线是一条快速联系崇明区和上海中心城的市域线,起于浦东金桥,途经长兴岛,终于崇明陈家镇,线路全长约43公里,最高时速为120公里,它将是上海地铁第一次以全地下形式两次穿越长江。
地铁通车后,从陈家镇出发,半小时可达金桥,1小时左右到人民广场。从“看天吃饭”的轮渡,到十年前通车的长江隧桥,再到开工在即的轨交崇明线,岛上居民的出行越来越便捷,踏步迈向地铁时代。
本新闻摘自12月11日《新民晚报》
【结尾】 :以上是2019年12月9日-12月15日一周新闻摘要,感谢大家的聆听,我们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