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实验小学
扫描加入建平实验小学微信服务号

栏目导航

家庭教育中,请远离“语言暴力”

作者: 王叶频 发布时间:2019/4/24 13:17:00

    “语言暴力”是什么?语言怎么会产生暴力呢?许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他们不知道这些语言暴力就藏在训斥孩子的话语中;不知道他们每天说的“赶紧睡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上了十二年学,就拼这一把了!”“今天发挥的怎么样?考得好不好?有把握没有?”“这么简单都不会,你长得那是猪脑子吗?”这些话就是刺伤孩子心灵的“凶器”,就是语言暴力。可是家长们,你们真不知道暴力的语言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那是比肉体上的伤害还要严重的伤害,是难以愈合的。

“语言暴力”的“杀伤力”有多强?

其实我们都知道,家长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他们希望孩子们能成才,长大以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是,有时候孩子们的行为没有满足家长的期望,情急之下,家长会“随口”说出一些带有羞辱性的语言。然而,家长“随口”的一句贬低、嘲笑孩子的话,却能够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强烈的影响。

如果长期对孩子施以语言暴力,会使孩子的心理变得扭曲,从而产生一种愤怒、逆反心理,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将影响孩子的待人接物,长此以往,孩子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甚至穷凶极恶的人。社会调查证明,青少年犯罪与童年时期遭受过语言暴力有着强烈的联系。许多少年犯罪的案例告诉我们,他们小时候,父母总是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辱骂他们,不停地否定他们,从来没有表扬和鼓励过他们。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惊弓之鸟,无法融入集体和社会中;他们自我否定,怀疑别人,对他人不信任,不懂得控制情绪;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无法承担责任。

家长要掌握“机制说话术”

很多家长会说,和自己的孩子说话还要小心翼翼,那样也太累了。难道对最亲近的人,不该表现得最真实吗?而真相是,这种家长眼中随意的真实的举动,对孩子来说是最残忍的。就是“说话前什么也没想。”你脱口而出的话在当时只代表了你情绪的愤怒,可能孩子并没有真正犯罪,只是因为你内心的烦躁需要一个发泄的出口,处于家中弱势地位的孩子又正好撞到了枪口上,你就这么不小心地将孩子当成了“撒气桶”。

那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如何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减少甚至避免“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呢?其实很简单,家长应该掌握“机智话说术”,明白相同意思的话语因表达的方式不同,产生的效果将大大相同。下面是记者看到的几个经典“案例”,以便家长借鉴。

1.“我们对你要求不高,你好好考试就行了。”

点评:对大部分考生不大合适,考生会从反面去理解,对有信心的考生会有负面影响。可以改为“你只要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我们都可以接受。”

2.“这几天你什么事都不要管,只管专心考试!”

点评:会从侧面加大对考生的压力,实际上是在提醒考生,考试是盖过一切的、最重要的事情。建议考生也做一些考试之外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缓解紧张和淡化对考试的过度注意,有事可做比干着急更好。可以改为“你主要负责考试,其实事情交给父母,我们各负各责。”

3.“考试的时候千万不要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的好消息!”

点评:考试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告诉考生千万别紧张是从反面提示他紧张。“我们在外面等你”会让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分心。可以改为“考试紧张是正常的,别的同学也会紧张,让我们一起分担压力,缓解这种紧张吧!”

4.“考好了,想去哪儿我们都买单。”

点评:这是一种奖励,但这种奖励会增加学生额外的压力,尤其是对奖惩比较敏感的孩子,容易使其分心,无法集中精力去考试,而是考虑如何得到奖励。可以改成“你尽力发挥吧,考完试我们全家可以一起外出度个轻松的假期。”

5.“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我家孩子比人家的差。”

点评:实际是在暗示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做不恰当的比较,特别会引起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反感,建议尽量不用。可以改为“别家的孩子考多少分我们不在乎,只要你发挥出真实的水平,我们就满意了。”

语言是艺术,直接体现运用者的修养,会说话的人才最具魅力。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是杜绝“语言暴力”,尽力给孩子营造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只有多传递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