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好好说话”
|
获美国“教育专家奖”的医学博士尹丽莎·梅德哈斯向父母们提出若干建议,帮助家长和教师戒掉极具杀伤力的语言,改用“健康句型”。
提供有限的选择
我们应该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每一次让孩子做选择,其实都是在告诉孩子:你对他有信心,相信他有能力自己做决定。以下三种句型可以通过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引导”:
1、“如果……那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在这节课上完之前完成早上布置的任务,那么我们就不用挤占下课时间了。”
2、“等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等你梳好头发,穿好衣服和鞋子,我们就可以按照原定计划去看电影。”
3、“这个,还是那个?”:“宝贝们,该吃早餐了。你们想吃什么?麦片,还是奶奶最拿手的法式吐司?”
提供客观信息
为孩子提供客观信息,也是一种不带主观偏见又鼓励逻辑思维的沟通技巧。有时,孩子需要的只是一些额外信息,让他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加以改正。大人友善地为孩子提供不带偏见的客观信息,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孩子分析自己行为的能力。
以下是表达的范例:
1、“脚应该放在地板上,而不是放在桌子上。”
2、“在上课的时候,说话前得先举手。”
3、“滑旱冰的时候不戴头盔很危险。”
提问式引导
要让孩子保持头脑清醒,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问题扔给他们。如果我们通过问题引导孩子思考,实际上也是在跟他们示范,如何通过向自己提问,引导自己思考。
比如,我们可以这么说:
1、“我们是不是有过约定,借东西之前必须先得到他人的允许?”
2、“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约定? ”
3、“你现在该怎么做?”
上面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回想关于“借东西之前必须先得到他人的允许”这一约定;第二个问题可以让孩子反思做此约定的目的,这也是在引导其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最后一个问题可以鼓励孩子找出补救的方法,并思考将来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摘自《东方教育时报》总第2305期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