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思想教育深入 师生素质提升 师德建设

爱,教育的底色——教书育人先进典型

发布者: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 发布时间:2018/1/8 9:28:35

德育先进典型.jpg


爱,教育的底色

——记浦东新区“园丁奖”杨冬珍老师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热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献给它,这样,我才会问心无愧。这就是建平实验小学杨冬珍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杨老师就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辛勤地耕耘,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由于她的不懈努力,在教育教学工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用自己的行动书写自己的辉煌人生。

一、在无私奉献中发展

高尚的职业道德首先表现在杨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清贫一生,选择了教师,也就注定了一生辛苦。在讲台上,杨冬珍老师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智慧,在精神上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在工作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二、在教改创新中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杨冬珍老师满怀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崇高思想,对每个学生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她精益求精,深入钻研教材,查找大量资料,精心写好每一份教案。她理想的课堂是充实而不忙乱,有序而不呆板,活泼而不散漫,自己教得省心,学生听得尽兴。她的教学设计《一曲胡笳救孤城》荣获全国二等奖。

老师相信厚积才能薄发,因此,她在教学之余广泛阅读各类有关教学的书籍,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注重掌握教育工作中的基本常识、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杨老师编写了《我与社会 我与自然》、《中华经典诗文阅读(三年级)》、《我的岗位我做主》等校本教材;在校级课题《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的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论文《小学生课内诵读经典诗文指导原则和方法的研究》获全国二等奖,被刊登在《为了每个孩子的幸福成长》一书中;论文《小学生熟语学习指导方法的研究》获上海市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并入选《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教育》;征文《悠悠师韵》获浦东新区师德征文比赛二等奖,文章刊登在《浦东教育》上;论文《构筑和谐,让班级成为温馨家园》获浦东新区论文比赛三等奖;案例《堵住孩子撒谎的源头》代表浦东新区参加上海市第四届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案例《与世博同行  与推普为伴》和《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代表学校参加上海市中小学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案例征集活动。案例《谨慎对待敏感多疑的孩子》《搭起心灵的虹桥》代表学校参加“做学生的知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均荣获学校的二等奖。目前,杨老师又一头扎进《二期课改背景下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的新区课题研究中……

平时,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经过几年的精心指导,她所任教班级中有二十几名学生在全国、市、区级的阅读、朗诵、作文竞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多名学生的作文刊登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和作文选中。杨老师也因此荣获“七彩杯” “读写新天地杯”“拼音报”“创意作文”“小学生征文”“古诗词创作”“魅力汉语 中华经典诵、写、讲”等优秀指导奖;

三、在播撒爱心中快乐

老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实践力,善于团结协作,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呕心沥血,紧紧围绕温馨班级创建,所带的班级让人啧啧称赞!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经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杨老师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一是用正确目标激励人;二是用行为规范锤炼人;三是用班级文化影响人;四是用炽热情感凝聚人;五是用多彩活动锻炼人。

老师用自己的爱心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用自己的青春为孩子们编织七彩的梦。“学生第一,工作第一”这是杨老师的信条。在别人眼里,杨老师班中的干部能力特别强,学生特别团结,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各类活动比赛总是名列前茅。学校开展“小手牵小手,爱心在行动”的义捐义卖活动,她所在的班级捐款数居全校第一,且遥遥领先。学校每次开运动会,她班级的学生总能捧回团体一等奖,个人若干奖。是幸运,还是努力,从她带班的成长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常规管理上,她从“严、细、实”上下功夫;班集体建设中,她做到时间、精力、情感、措施“四到位”;班级活动时,她能在“有特色”上下功夫。因此,无论歌咏比赛,还是环保时装秀,她班的亮相总能令人眼前一亮,把全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辛勤耕耘总会有丰硕收获。杨老师所执教班级多次被评为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集体,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

20多年的风雨兼程见证了杨冬珍老师的默默工作与辛勤耕耘,她用自己的不懈努力,不断去诠释新时期的教师精神。面对取得的成绩,杨老师淡淡地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正是由于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她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同事们的赞赏,校领导的赏识。

杨冬珍老师愿意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爱”是她永远吟唱的一首教育的赞歌。